陈镒
``` 步上岩头路百盘,石梁霜叶满阑干。白牛卧处云飞尽,惟见天池一镜寒。 译文: 我沿着蜿蜒的山路登上了南岩之巅,在石桥之上观赏着被霜打过的树叶,它们挂在栏杆上,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我注意到一头白色的小牛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它已经休息了很久,直到云彩散去,才看到那如镜般清澈的天池。 注释: - 步上岩头路百盘:我沿着山路一步步向上攀登,山路曲折盘旋,如同百转千回。 - 石梁霜叶满阑干
【注释】 刘伯温:即刘基,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战略家。元至顺四年(1333年)进士,曾任高安县丞、江浙行省都事等职,封诚意伯。 扁舟:小船。西江:指长江的西面,这里泛指四川地区。 【译文】 杜老自古以来就隐居草堂,每时每刻都在担心时事,忧虑得肝肠九回。 如今我稳坐小船,前往去游玩西江的月色清冷。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奉和刘伯温员外并自述的一首七绝。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政治的关心和忧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题干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注释,赏析”,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注释,赏析”,要求考生对这首诗进行逐句解释,并写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第一句:萧萧落叶委空山,幽磴添苔护石阑。 “萧萧”:指风吹树叶的声音,这里形容落叶纷纷落下的样子;“空山”:指寂静的山间
为爱石梁担负山,照心亭上久凭阑。 松篁不动云飞尽,清磬一声山月寒。 【注释】 1. 石梁:指一座横跨山谷的天然桥梁。 2. 担当:承担,支撑。 3. 照心亭:一个观景亭台。 4. 凭阑:手攀栏杆。 5. 松篁:松树林和竹林。 6. 云飞尽:形容天空中的云朵飘散完毕。 7. 清磬:清脆的磬声,古代乐器之一,用以礼佛或奏乐。 8. 山月寒:月光如水般清凉,给人一种冷清之感。 【赏析】
【注释】苍岭:指山岭。愁云:指浓密的云雾。树:树木,指山中树木。青田明月:指青翠的田野,明月照耀下的景物。鹤高栖:指鹤栖息在高处。也知:明白。天庇神仙境:神仙居住的地方。秋色:指秋天的景色。满好溪:指美丽的溪流。 【赏析】这首诗以咏古为主题,写诗人对刘伯温隐居生活的景仰之情。首句“苍岭愁云树压低”,是说山上的浓雾笼罩了山峰,使树木显得更加低矮;次句“青苔明月鹤高栖”,则写月光下
【诗句释义】 满城风露气漫漫,钟鼓声中漏欲干。——满城的寒气和风露的气息浓重,钟鼓声中漏壶的水快要滴完了。 梦觉忽惊身是客,半檐残月五更寒。——梦中醒来忽然惊醒,觉得自己像是在异乡他乡作客,半边屋檐上还挂着一弯残月,正是五更时分,天气还很寒冷。 【译文】 满城的寒气和风露的气息浓重,钟鼓声中漏壶的水快要滴完了。 梦中醒来忽然惊醒,觉得自己像是在异乡他乡作客,半边屋檐上还挂着一弯残月,正是五更时分
【解析】 “重游南山二老亭回望前朝大臣故冢”句中,“重游南山”指重登旧地,即重登二老亭。“故冢”指前朝的皇帝、大臣或勋贵的陵墓。“二老亭”,位于陕西长安城南终南山北麓,是唐代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曾在此建亭饮酒赋诗之地。“感慨”指因某种事物而引起思想上的共鸣,情感上的激动。“前朝文物已凋零”,意思是前朝的文物已经消失殆尽。“感慨重登二老亭”,意思是我因看到前朝的文物而感到感慨。“荒冢尚留翁仲守”
《游南岩三首 天池》 步上岩头路百盘,石梁霜叶满阑干。 - 注释:诗人登上岩顶的道路迂回曲折如同盘绕的百回,石桥之上,霜叶铺满了栏杆。 - 赏析:这句描绘了诗人攀登崎岖山路到达目的地的艰难过程,以及在高处所见景色的壮丽。 白牛卧处云飞尽,惟见天池一镜寒。 - 注释:在白牛休息的地方,云雾已经散去,眼前只有一片清澈如镜的天池。 - 赏析:诗人用“白牛卧处”作为背景,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
【注释】过溪居:指隐居在溪边。次韵:即和原诗的韵。玉溪溪上晚春馀,凉樾苍藤日影疏。 玉溪:指清澈的溪流。溪上:在溪流之上。晚春馀:傍晚时春天已过半,余下一些春意。凉樾:清凉的树荫。苍藤:青绿的藤蔓。日影疏:阳光稀疏地照射下来。闲傍:悠闲地靠着。竹门:用竹子做的门。南畔:南方一边。石阑阴处看鯈鱼。阑:栏杆。鯈鱼:一种鱼名。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五言古诗。首句写诗人隐居在清澈溪流旁
【注释】 落帽:风把帽子吹落。 异乡:外乡,这里指他乡,指故乡之外的地方。 【赏析】 《客中九日》,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写了作者在重阳佳节时,身在异乡,独自饮酒,感到秋风吹落帽,不禁想到家乡已过重阳,自己又年老多病而倍加伤悲,表达了作者对故土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人生易老、光阴难留的感慨。 首句“今晨风落帽”写诗人清晨被一阵秋风吹落了帽子。“今晨”,即早上,表明时间是早晨或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