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邺
《书情》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读书和剑术生涯的反思和困惑,反映了他对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思考。下面将逐一解读: 1. 作者介绍: 杜牧,唐朝著名诗人,才华横溢,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风格豪放洒脱。 2. 诗词原文: 负郭有田在,年年长废耕。 欲磨秋镜净,恐见白头生。 未作一旬别,已过千里程。 不知书与剑,十载两无成。 3
【译文】 路边野草,在春风吹拂下,从沉睡中苏醒,开始生长。 不知它们生长在何处?只知它们生长在路旁。 每年春天,都会有人种下这些野草, 但什么时候没有马来践踏它们呢? 它们随尘土和泥土一起,被吹进了洛阳城中。 注释: 1. 路傍草(lù páng cǎo):路旁的野草。 2. 春至始青青:春天到来时,草木开始复苏,野草也开始发芽。 3. 香车碾已平:指春天里,马车经过的地方
注释与赏析: - 阴阴亭际间:在阴郁的亭子边缘之间,指送别之地。阴阴,阴暗、幽寂;亭际,亭子的边沿。 - 相顾惨离颜:彼此相对而视,面容显得悲伤。 - 一片云飞去:天空中飘来一片白云,暗示魏山即将被云雾覆盖,也可能暗喻诗人将要离开此地。 - 嵯峨空魏山:魏山峰峦起伏,高耸入云,现在却因一片白云的降临而变得空旷。"嵯峨"形容山势的高峻险阻。 - 赏析:此诗以景起兴,描绘了一个离别场景
【注释】 长安:古都,这里指唐朝的京城。书怀:抒发胸中郁积的感情。路岐:岔道。西去:离开长安向西走。何依:何处依靠。浮世:世间。只如此:就这样。旧山:故乡的山。长忆归:常常怀念归乡。自离京国久:自从离开了京都。应已故人稀:应该已经很少的人了。好与孤云住:好和孤独的白云相伴。孤云:独行的行云。无是非:没有是非之分。 【译文】 长安城中道路分叉繁多,我西去后将向何方? 世上纷扰就像这浮世
【注释】 ①函谷关:古关名,在今河南省灵宝县西南。 ②几度:多次。 ③苦辛:辛劳、辛苦。 ④愁看:愁闷地看。函谷路:指函谷关。 ⑤老尽:消磨尽了。 ⑥征轮:指车驾,代指仕途。 ⑦“何当”二句:意谓什么时候能够名正言顺地得到利禄,使这被摈斥的车子不再奔驰。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诗人时年三十二岁,因直言进谏被贬为下邽尉(今属陕西),此诗即作于此行途中
【注释】 洛:指洛阳,洛阳古属河南郡。伊洛:伊水和洛水的合称。恩波:恩泽,恩惠。銮驾:帝王的车马。少恩波:意即少恩惠。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中,被俘到潼关之后写的。诗的首两句写洛阳的景致,后两句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全诗语言平易质朴,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一首抒情佳作
【注释】 ①归舍:回到自己家中。 ②白首固非遥:指年纪大了,自然难以再有所作为,也指时间不会很长。 ③独酌:一个人独自饮酒,表示孤独寂寞。 ④山椒(jiāo):山的高处。 【赏析】 《还家》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思归之情。 全诗四句,前两联写“忆”,第三联写“愁”,后两句写“忧”。从“忆”到“愁”,再由“愁”到“忧”,层层递进,情感逐渐升华。 第一二句为第一层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风吹残雨歇,风吹散了残余的雨水,残雨指的是雨后剩下的一些水珠。 云去有烟霞,云飘走了,天空中的云雾变成了烟霞,烟霞通常是指云雾缭绕、色彩斑斓的景象。 南浦足游女,南浦可能是指一个美丽的地点,也可能是地名。游女指的是在南浦游玩的女子们。 绿蘋应发花,蘋是一种植物,叶子长椭圆形,果实呈圆球形。发花在这里可能是指花开的声音
贵贱各扰扰,皆逢朝市间。 到这里,马没有足迹,才知道您独自闲适。 冰破听敷水,雪晴看华山。 西风寂寥地,唯有我在座中忘却。 注释: 1. 贵贱各扰扰:形容人们地位高低不同,都忙碌不已。 2. 朝市间:指朝廷和市场之间,这里比喻官场的纷扰。 3. 到此:到了这个位置(华山)。 4. 君独闲:您独自闲适。 5. 敷水:指《诗经·邶风·谷风》中的“我闻其声,不见其实”中的“敷”,这里借指溪流。 6.
【注释】 西南:指四川。涂中作:诗篇创作于途中。 地无利:指土地贫瘠,不利于耕种。 马到:比喻人到。 石迹:指石碑上的字迹。 如此未曾息:指战争没有停止过。 蜀山终冀平:指平定了蜀地的叛乱。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四川赴边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战乱的担忧及对平息战乱、恢复安宁的愿望。全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旅途之艰难险恶,后四句抒发了作者的忧虑之情。首句“西南千里程”表明诗人行程之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