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全诗如下: 家在炎州往朔方,岂知于阗望潇湘。 曾经陇底复辽阳,更忆东去采扶桑。 楂客三千路未央,烛龙之地日无光。 将游莽苍穷大荒,车辙马足逐周王。 注释: - 家在炎州往朔方:指诗人的家乡在炎热的南方,而他的故乡在北方的凉州(今甘肃武威)。炎州和朔方都是中国古代的地名。 - 岂知于阗望潇湘:意为诗人没想到会有机会看到远方的湖南和长沙。于阗,古代西域的一个城邦
【注释】 “人不扰”:指人心不被扰乱,政治安定。 “政已和”:指政局已经和谐。 “世虑寡”:世上的忧虑少了; “山情多”:山里的情趣增多。 “禅客至”:来了一个和尚, “墨卿过”:来了一位官员。 “兴既洽”:兴致已经很融洽了。 “情如何”:感情如何?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安吉崔明甫山院联句时所作。诗人以“兴既洽,情如何?”为结语,意在表明自己对政治局势的看法及自己的政治态度
【注】 箬水:即鉴湖,在浙江绍兴。 玉山:指会稽山,在浙江绍兴县东南。 霄沓万状:形容云霞缭绕之状。 截地分千曲:指群山重叠,纵横交错。 萍解深可窥:指水面上浮萍叶如船,可以窥视远处。 林豁遥在瞩:指远望山林,景象幽美。 物外赏:指超越尘世的欣赏。 区中欲:指世俗的欲望。 野鹤翔又飞,世人羁且局:野鹤自由自在地飞翔,而人类却被世俗束缚。 沉吟迹所误,放浪心自足:感叹自己因循守旧,不能随波逐流。
【译文】 斜风飘飘洒洒的细雨,连续三十个夜晚,邻家女儿余光不借给。迹灭尘生古人画,洞房重扉无隙罅。烛灭更深月西谢。 【注释】 斜风飘雨三十夜:斜风,指斜飞的风。飘,飘洒,指风吹落的雨滴。三十夜,即三十个夜晚。 邻女馀光不相借:邻,近邻,邻居。女,指女子。馀光,指女子的余晖。相,互相。借,借用。 迹灭尘生古人画:迹,痕迹。尘,尘土。生,产生。古人画,指唐代诗人杜甫的《丹青引》
【注释】 迹就空门退,官从画省迁:意为仕途上已到了极点,退隐于空门。迹就指仕途上的进退,空门即佛教的寺庙,画省是唐朝设置的尚书省下设的部门,迁表示官职变动。 住持良有愿,朝谒冗无缘:意指自己内心向往出家为僧,但朝廷频繁召见,没有机会。住持是指寺庙中主持佛事的人,朝谒指皇帝召见群臣,冗无缘则表示召见频繁而自己却无机会。 身净金绳内,心驰玉扆前:身清净如金绳一样纯洁,心驰神往在玉阶之前
冬日建安寺西院喜昼公自吴兴至联句一首 宗系传康乐,精修学远公。 相寻当暮岁,行李犯寒风。 累积浮生里,机惭半偈中。 传家知业坠,继祖忝声同。 云与轻帆至,山将本寺空。 向来忘起灭,留我宿花宫。 注释: - 宗系传康乐:宗室世代相传的是东晋的名士谢安。“康乐”指的是东晋诗人、画家顾恺之,他是谢安的侄孙。 - 精修学远公:指专心致志地学习禅宗大师慧远。“远公”是慧远的法号,他在庐山结庐居住,弘扬佛法
与李司直令从荻塘联句画舸悠悠荻塘路,真僧与我相随去。寒花似菊不知名,霜叶如枫是何树?倦客经秋夜共归,情多语尽明相顾。遥城候骑来仍少,傍岭哀猿发无数。 注释:画船缓缓驶过荻塘的路,真和尚和我去。寒花像菊花一样不知名,霜叶像枫树一样是什么树?疲惫的游子在深秋夜晚一起回家,我的话语很多但都难以表达,只能相互看着。远处城市的信使来得更少了,山边悲凉的猿猴叫个不停。心境闲适清净得如同禅定一般
送昼公联句 相逢情不厌,惜别意难为。 吾道应无住,前期未可知。 轻霜凋古木,寒水缩荒陂。 宾雁依沙屿,浮云惨路岐。 林疏看野迥,岸转觉山移。 寄赏惊摇落,归心叹别离。 草堂思偃蹇,麈尾去相随。 勿谓光阴远,禅房会一窥。 注释:1. 相逢情不厌:相逢时的情感永不厌倦。2. 吾道应无住:我的道不应停留。3. 前期未可知:未来的事情无法预知。4. 轻霜凋古木:轻微的霜露已经凋零了古老的树木。5.
解析: 1. 诗句释义及关键词注释: - 遗庙风尘积: 指古祠堂因岁月的侵蚀而显得陈旧。 - 荒途岁月侵: 描述路途荒凉,时间流逝,对古迹的侵蚀。 - 英灵今寂寞: 表达英雄或英灵在现世不再显赫,感到孤独无依。 - 容卫尚森沈: 形容守卫森严,但英烈精神依然深沉。 - 霸楚志何在: 指霸王项羽曾经的雄心壮志已不复存在。 - 平秦功亦深: 暗示虽曾平定乱世,成就非凡,但内心仍感空虚。 -
【解析】 此诗为会友之作,是韩武康章后亭联句。诗分四联,首联写春日与友人在后亭赏花;颔联写后园景色,以客位繁阴下、公墙细柳中作结;颈联写远眺山景,心与白云同;尾联写近观花木,林暗花烟入,池深远水通。全诗意境优美,语言清丽。 【答案】 (1)春日与友人在后亭赏花 (2)后园堪寄赏,日日对春风。 ①春游:春天到后园赏花游玩。②春光:春日的阳光。③后亭:韩武康建于城东的一座亭子。④赏:观赏、欣赏。⑤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