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浙
【注释】 饿夫:饥民。嗟来:语出《左传·哀公十五年》:“天旱,祁奚乞食于秦客。秦客笑曰:‘君子固劳苦若此乎?’” 裂衣:撕破衣服。 沟壑:指代荒郊野外。 【赏析】 诗题中的乙巳是宋朝的年号,春夏之间,即公元1084年左右,当时北宋王朝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作者写这首诗时,正值宋神宗熙宁年间,正是王安石变法期间,百姓生活十分困苦。 第一句“饿夫不受嗟来食”,意思是说那些饿得发慌的老百姓,他们宁可饿死
【注释】 簇簇:密集的样子。招提:佛寺。 板桥不渡:意为没有桥可渡河。苍苔滑:青苔滑腻如水。漭漭(měngɡuǐ)烟雨中:形容烟雾迷漫,景色朦胧。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是写诗人在三洲章先生的寓所所见之景。首联写船停沙头,系好短篷,暮色中闻钟声,写出了江村夜静的景象。颔联写江边路险,无桥可渡,只好绕道而行。颈联写烟雨蒙蒙,江面茫茫。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清新淡雅之感
【注释】壶公山:即湘南的壶头山。竞渡:古代一种赛龙舟的活动,在端午时举行。端阳:农历五月初五,也即端午节。吊古:吊屈原。 【赏析】 “观竞渡和韵”是诗人对端午赛龙舟活动的观感。“竞渡”二字说明活动的规模,场面十分热闹;而诗人的感慨却出之有情,他既为竞渡所吸引,又因屈原而动情,所以诗中既有对竞渡场面的描述,又有对屈原的追悼。 首句写竞渡的热烈场面,“作”字表明作者不是被动观看而是主动去参与其中
【注释】: 乙巳:年号。冷烟:指初夏的烟雾。恰受生柴叶,指初夏时草木茂盛,炊烟缭绕,可以点燃生柴。馋口:馋嘴,即贪食者,这里指饥饿的老百姓。偏堪宿草荄(jiā):偏能忍受。宿草:过夜的野草。槛:衣襟。褴■:衣衫不整、破旧的样子。晓露:天刚亮时的露水。 译文: 初夏的烟雾袅袅升起,可以点燃生柴。 饥民贪食,偏能忍受野草。 天刚亮时露水打湿了衣衫,不是来踏青游玩。 赏析:
注释: 1. 乙巳春夏间民饥更甚老农述此 乙巳:即乙卯年,是古代中国纪年的干支之一。春夏间:指春天和夏天之间的时间段。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在乙卯年的春夏期间(大约从3月到7月),人们遭受更加严重的饥荒。 2. 莫为学仙能拔宅,海翁多日已休粮 莫为学仙能拔宅:不要轻易去追求学仙成仙,因为神仙并不能真正脱离人间烟火。拔宅:道教中的一种法术,意指脱离尘世。这句诗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眷恋
【注释】莆阳:今福建莆田一带。嘉地:美好的地方,这里指好地方。何曾:不曾。老死:终年。计:算。髑髅(dúlóu):人的头部骨头,这里比喻人死后的骸骨。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之作。诗人从莆田的风俗写起,赞美了莆田人民淳朴善良的品性。后二句以景作结,抒发诗人对世事的感慨。诗中运用典故和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注释: 乙巳年,指南宋理宗宝年间。春夏间,指农历四月、五月。民饥更甚,意谓连年战乱后,人民生活更加贫困。老农述此,意谓老农叙述这些情景。箫鼓,古代乐器。划船,泛舟。士女,指男女青年。如云,形容众多。白苎(zhú),白色细绢。鲜,鲜艳。青青河畔草,青青的河边草。遗孩,被父母抛弃的孩子。何处,哪里。噪乌鸢(yuān),使乌鸢发出叫声。乌鸢,即鸢,猛禽,也作“鸢”。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
【注释】 乙巳:年号。遗黎:流民。 愬(sù诉):告诉,诉说。穹苍:苍穹,天空。 度:度过,经历。长如岁:一年又一年地。 可耐:哪能忍受。 闰月:农历的二月。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农民苦难生活的诗。《乙巳春夏间民饥更甚老农述此》是元代诗人李文蔚的一首诗。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整首诗共28个字。这首诗通过描绘大麦、小麦、老农、遗黎等意象,深刻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困境和痛苦。 前两句“大麦焦枯小麦黄
注释: 乙巳年春夏之交,老百姓遭受了更加严重的饥饿,老农叙述此事。 五侯山脚下,八壶前,二月的景色总是让人感到可怜。 可是如今已经过了一百零六天,家家户户都已经断炊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农村生活困苦的诗。诗人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农民生活状态,展现了农民在战乱中的艰辛生活。 首句“乙巳春”即乙巳年春天,乙巳年为公元1055年,也就是南宋高宗赵构建炎年间。“乙巳夏”,乙巳年的夏天
乙巳年春夏之间,民众饥馑更甚。老农述此 不记清明今日是,暖风晴日草芊芊。 荒年流毒到枯骨,兀兀坟头无纸钱。 注释:乙巳,指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 译文: 不记得今年的清明节是在何时了,今天天气暖和风也晴朗,草木郁郁葱葱。 饥荒之年,瘟疫肆虐,死人的尸骨都腐烂了,连烧纸钱的祭品都没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南宋时期农民在饥荒中的悲惨生活。首句“不记清明今日是,暖风晴日草芊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