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玘
童给事便省归蜀 明代诗人罗玘五言律诗赏析 1. 诗词原文 百四十八岁,中分当此年。 相看似宾主,人拟是神仙。 冠忽加头上,子方归日边。 丁宁焚谏草,恐与蜀人传。 2. 诗词翻译 我已是百四十八岁的高龄,正处在中年阶段。我们相互之间看起来就像是宾客和主人的关系,人们还像神仙一样。突然,我的冠带被加在了头上,儿子正准备回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3. 诗词注释 - 百四十八:指年龄为一百四十八岁。 -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频。 诗句释义及关键词注释: 1. 秦语邻儿得,归衫母线多:通过询问邻家的儿童得知,回家时母亲织的衣物很多。秦语邻儿得,意为通过询问邻家的孩子得知;归衫母线多,意为回家时母亲织了许多衣物。 2. 离筵添许我:在离别的宴会上,给我添了酒。离筵添许我,意为在离别的宴会上给我添了酒。 3. 行色去由他:我走的时候,他(指杨知旧)的行色由他自己安排。行色去由他,意为我走的时候
诗句解析 - 无题: 这首诗的题目是“无题”,意味着作者没有明确的主题或主题,因此它可能是一首诗的开始,也可能不是。然而,从字面上理解,它可能表示这首诗没有特定的主题或内容。 - 大隐隐城市: “大隐”通常指的是隐居,在这里表示隐居于繁华的城市之中。 - 隐城市: 指在大城市中保持隐居生活。 - 远游游帝都: 描述远离繁华都市前往帝都(首都)的行为。 - 远游游: 表示离开自己的居住地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每个选项,最后综合判定正误。此诗共八句,第一、三两句写诗人与友人的交往;第二、四两句写自己与友人分别后的感受;第五、六两句写归乡后的生活;最后两句写诗人对自己未来的憧憬。 “乡进士边君予友”意思是:我与边君是朋友。边君,名不详。“不得愿而归予”意思是:因不能如愿以偿归隐而归家。“重”是“再次”的意思
诗句输出:抱子哭夫日,抱孙哭子年。 身危将累卵,心碎甚飞绵。 译文:抱着孩子哭泣的日子,抱着孙子哭泣的年华,生命如悬在高空中摇摇欲坠的蛋,心碎得如同飘散的绵絮。 注释:抱子:抱着孩子。日:指日子。抱孙:抱着孙子。年:指时间。“身危将累卵”中的“危”表示危险,即将要崩溃或灭亡的危险;“累卵”比喻非常危险的情况,就像把蛋放在一个瓶子里一样,稍有不慎就会破裂。心碎:形容极度悲痛到无法承受的程度
注释: 1. 何年夸父海中游,摘此瀛洲奠此州。 何年:何时。夸父:古代神话人物。海中游:在海上遨游。这里比喻诗人想要像夸父那样在海上自由自在地遨游。 瀛洲:传说中的仙境。 2. 风景从前如有约,江山于我若为谋。 风景:景色。从前:以前。有约:曾经有过约定。 江山:国家的山河。在这里比喻自己的国家或故乡。于我若为谋:对我来说如同谋划一样重要。 3. 诧登洞府心先醉,看眩曼延眼欲流。 诧:惊讶。洞府
这首诗由八句组成,每句都有其独特的意境和情感,下面我会逐一解释: 1. "江州司马鬓扶疏" - 这句表达了诗人作为江州(可能是指现在的江西九江或南昌)的司马,头发已经稀疏。"鬓扶疏"是形容头发散乱的样子,可能是因为年纪大或压力大。 2. "我忆年方蘧大夫" - "蘧大夫"可能是对古代某位有名望的学者或官员的尊称。这里诗人回忆自己年轻时,像这位蘧大夫一样受人尊敬和敬仰。 3. "倒囷昔非缘实食"
【注释】: - 白下:南京,当时是宋朝都城。 - 遥遥:远而难及。移绣斧:喻指李石离开南京。 - 日边近近:比喻李石在朝廷中的位置。倚铨衡:比喻李石的官职。 - 不因:因为。混沌无痕凿:比喻李石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 肯信:相信。阳春有脚行:比喻李石的才华如春天般无处不在,无所不至。 - 骢驻金城:指李石曾经驻守过的地方。秦壮丽:形容其地方之壮丽。 - 诗题汴寺宋经营:指李石曾经写过的诗歌
注释: 有雁如鹏大,南归正趁公。 低飞无渤澥,回首失龟蒙。 野水孤云兴,白蘋红蓼风。 丁宁后来侣,吾已到吴中。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首句“有雁如鹏大”描绘了大雁的壮观景象,暗示着友人徐先生的身份地位不凡。第二句“南归正趁公”表明友人即将南归,而作者则在此处叮嘱朋友要一路顺风。第三、四句写景抒情,“低飞无渤澥,回首失龟蒙”既写出了友人离去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刘举人归临汾》,以下是对每句诗的解释: 石城城门骑马出,龙江江船破浪行。 注释:石城是地名,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华阴县,这里是指作者所在的城市。龙江是一条江流的名字。骑马出城和乘船破浪而行,表现了离别时的不舍和急切。 钟山过去忽百里,太行到时还几程。 注释:钟山是南京市的别称,古代认为钟山就是金陵的形似,所以称为钟山。太行山是中国北方的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