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凯
留别八首和徐幼眉大令必观见赠韵 簪花同到凤凰池,又共黄州剔藓碑。 我亦江山领风月,今来瀛海把樽卮。 谈深味有书生味,官好为殊俗吏为。 只是年华驹影速,鬓毛相对各如丝。 注释: - 簪花同到凤凰池:指与友人共同前往朝廷任职的场景,象征着荣誉和权力。 - 又共黄州剔藓碑:黄州是苏轼谪居的地方,剔藓碑指的是清理石碑上的苔藓。在这里,诗人通过清理碑文,隐喻着自己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望。 -
【注释】 扶老携童:搀着老人,抱着小孩。 津津:津津乐道,指对某事兴趣浓厚。 天心怒:指天意不悦。 援:援救。“虎口人”比喻陷入危险的人,这里指被卷入政治斗争漩涡的无辜人民。 半同域:一半是同一个地区。 莫将肥瘠视如秦:不要像对待秦国那样区别看待。秦以暴政著称,故用此语。 好安耕凿勤渔钓:好好安守农作,勤于捕鱼打鱼。 百岁春:百年春光,指美好的时光。 【赏析】 首联:“扶老携童送海滨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的作品,全诗如下: 留别八首和徐幼眉大令必观见赠韵,将军肝胆吐平生,排列旌旗队伍明。 话到借筹真善策,欢听比户有同声。 归舟安稳天神福,攀袂殷勤父老情。 客向东行我西去,海天回首望秋成。 注释: 1. 将军肝胆吐平生:将军的心胸像肝脏一样宽广,能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2. 排列旌旗队伍明:士兵们整齐的列队,旗帜飘扬,显得非常明亮。 3. 话到借筹真善策
诗句注释: - 海外英才今见之:在台湾看到有才华的人。 - 如君始可与言诗:像您这样,我才敢和您谈论诗歌。 - 志高元干空流辈:志向远大,超过了元结这样的前辈。 - 文愧昌黎敢说师:文学水平比不上韩愈(昌黎),只能称他为老师。 - 大木定邀宗匠斫:请宗匠来砍伐大树。 - 小疵先把俗情医:小缺点就先医治世俗的人情世故。 - 岛中相赠无长物:在岛上送给对方没有什么礼物。 译文: 在海外见到人才
这首诗由八首组成,每首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情感。下面是逐句的释义以及相关的分析。 1. 偏灾入告廑宸怀 - 解释:这里指的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和上报朝廷引起皇帝的关注。"偏灾"通常指不均匀的灾难,而"入告"则表示上报给朝廷知道。"廑宸怀"即皇帝的忧虑之情。 2. 大府关心府库开 - 解释:这里的"大府"指朝廷或政府的高级官员。"关心"表示他们关心国家财政的状况。"府库"即国库,是政府存储财富的地方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然后结合选项的信息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诗句。本诗共四句,每句都含有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分别是“海外生民”、“艟艨十万”、“鲸鲵”、“戈镞”、“休养百年”、“沪缯三则”和“颠沛渔童”。考生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这些关键词的意思。 【答案】 注释
红毛城位于中国台湾新北市淡水区的古迹,最早建于1628年由西班牙人所建的“圣多明哥城”,后荷兰人于其址重建并命名为“安东尼堡”。该城曾由英国人占领,并于1980年被指定为一级古迹并开放供民众参观。 诗句如下: 荒陬寂寞首频搔,但见掀天海上涛。 劫历千羊馀白浪,城空百雉指红毛。 尚留北角残基在,枉费南夷缩版劳。 闻说荷兰皆失守,无来由处自深逃。 译文如下: 荒凉的角落中孤独地频频挠头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初十日发澎湖 - 描述的是诗人在某个初十的早晨离开澎湖,可能是进行某种任务或出行。 2. 风宜乘暴尾,碇好拔船头 - 这里“暴尾”可能指的是强风,而“碇好拔船头”意味着船只在强风中依然可以稳固地被操控。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航行技巧的自信和对未来行程的期待。 3. 父老千行泪,旌旗两岸秋 - 描述了当地的人民,他们看到船队离去,流下了眼泪。而两岸的旌旗在秋风中飘扬
三月初七日祭海候风 差喜民忧释,归帆选日扬。 潮流八卦水,风待七更洋。 大海波仍白,平畴色改黄。 凭栏一回首,春意渐青苍。 译文: 在三月初七这天祭祀海神,等待风的到来。 喜悦地看到百姓的忧虑得到解决,准备扬起回家的船只。 海水随着潮汐涌动,形成八卦的形状,等待着七更时分的东风。 大海的波浪仍然如雪般洁白,而农田的颜色已经变为黄色。 站在栏杆上回望,春天的气息逐渐变得浓厚。 赏析:
澎湖东海控咽喉,万顷汪洋拟上游。 赤嵌风云全在握,红毛城寨几经修。 虎贲略地疆初辟,鳄浪滔天战未休。 自入版图归奠定,将军不让吕婆楼。 注释:澎湖群岛位于台湾海峡中心,控制着重要的航道和战略位置,如同上游一般重要。赤嵌山的风云掌控在手中,而红毛城则是经过多次修建和维护的坚固要塞。虎贲军在这里取得了初步的胜利,鳄鱼般的海浪汹涌,战争仍在继续。自从领土被纳入版图后,将军们便不再让吕婆楼这样的敌人嚣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