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凯
【注释】 投钱:抛掷钱币。钱唐,即浙江杭州,这里指钱塘江口的潮水。青蚨(fú):古代传说中一种虫,形似蛾而小。古人常以青蚨为信物,借以取信。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弄潮儿乘船在江面上与巨浪搏斗的情景。诗人通过“手把青蚨穿白浪”这一细节描写来表现弄潮儿的勇敢和技艺。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弄潮儿的赞赏之情。诗的开头两句写弄潮儿的勇敢无畏和聪明机敏
澎湖杂咏二十首和陈别驾廷宪 其五 注释: 山头看得独分明,阵阵鱼花水面轻。 指点鸣榔打围去,渔人齐说好先生。 赏析: 《澎湖杂咏二十首》是明代文学家杨士奇创作的一组诗作。其中第五首的原文如下: 山头看得独分明,阵阵鱼花水面轻。 指点鸣榔打围去,渔人齐说好先生。 这首诗描绘了渔民们用鱼船载满鱼虾到岸上来卖的场景。诗人站在山头,远远望去,只见渔民们的鱼船在水面上轻轻晃动,就像一片片飘动的鱼花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结合具体诗句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最后指出其运用了何种手法以及有何效果即可。注意要结合全诗分析。 “方袍幅巾,忆当年野老田夫,曾亲色笑;”“清风明月,看几辈才人学士,来读文章
【译文】 妈宫的港口里商贩很多,西屿前面等潮涨。 但愿船只多些,货物便宜;牛粪烧柴不用了。 【注释】 1. 妈宫:指澎湖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澎湖岛。 2. 澳:港口,水边。 3. 廛:市井,街巷。 4. 什物:货物、商品。 5. 牛粪:牛的粪便。 【赏析】 《澎湖杂咏十首》是清代诗人陈廷宪所作,共二十首。其中第三首“妈宫澳里市廛饶,西屿前头好待潮。”,诗中描述了妈宫和西屿两处港口的繁荣景象
这首诗是陈廷宪在澎湖杂咏中的作品之一,题目为“东望台阳咫尺间,好风不怕石嶕顽。五更洋面平明到,习惯波涛自往还。” 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 “东望台阳咫尺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向东望去,可以看到台湾岛上的阳光照耀着,距离非常近。 - “好风不怕石嶕顽”: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风很强劲,也不怕石头的坚硬。 - “五更洋面平明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凌晨五更的时候,海面上的风平浪静。 -
【注释】 谋生:指农民的生计。大半:指大部分时间,大部分。犁锄:犁和锄头,泛指农具。也把:也像。只望天:指望老天爷帮忙。高粱:又称红高粱,是农作物之一。薯米:即番薯,又称红薯,是一种粮食作物。七分收穫:指收获七成。以丰年:意思是希望有个丰收的年头。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澎湖群岛的杂感之一。作者用朴实、真挚的语言表达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和对丰收的渴望之情。全诗通过描述农民种庄稼的过程
【译文】 人们如同鱼儿生活在大海之中,眼睛红得就像二月的花。 最怕从北礁礁畔经过,雄关铁板锁住长沙城。 【注释】 人人海底作生涯:人人在海底中生活。 双眼红于二月花:双眼的颜色红得像二月的花儿。 最怕北礁礁畔过:最怕从北礁礁畔经过。 雄关铁板锁长沙:雄关铁板锁着长沙城。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澎湖岛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生态环境。诗中的“人人海底作生涯”
【注释】 澎湖杂咏二十首和陈别驾廷宪 其十一:这是第二十二首,诗中描述了台湾岛的景色。大猫:指澎湖列岛。将军澳口仅容𦨢:将军澳口狭小,仅能容纳一艘小船通过。𦨢:小船。官差:官府差役。物惯撩:习惯在海上进行掠夺。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澎湖群岛中的大猫屿和虎井屿,以及附近的海域景象。前两句描写了虎井岛与大猫岛遥遥相接,将军澳口狭窄,只能容纳一艘小船通过。后两句则描绘了官府差役不敢靠近岛屿
逐句释义 1. 贮有兵饷不敢商,若动台库费周章。 - 储存的粮食和军饷使人们不愿讨论或交易(不敢商)。一旦动用国家库存将带来许多麻烦和困难。 2. 大海风波嗟茫茫,来无时兮空怅望。 - 大海的风浪无边无际,令人叹惋。即使有时机到来,也常常是徒然失望地远望。 3. 统计极贫次贫大小户口三万三千郎,今有十万薯丝来海航,岂犹不足餍秕糠。 - 统计显示极贫和次贫户总共有三万多
阴阳屿对吉东西,近接婆娑洋面低。 来去不须舟楫恃,跳身直可学凫鹥。 注释:阴阳屿相对立在东、西两方,靠近婆娑洋的海面位置很低。 来去无需依靠船只和船夫的支持,只需跃起即可像水鸟一样自由地飞翔。 赏析:这首诗是陈廷宪的一首咏物诗,以澎湖群岛中阴阳岛为题,通过对比和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澎湖群岛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