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余杭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赏析。作答此题,必须通晓全诗,理解诗意,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鉴赏。注意抓住诗句中描写的关键信息。 ①“忆余杭”“垂泪”点出诗人思念杭州西湖,思念西湖之美。 ②“待把愁推愁未舍”写出了诗人的愁绪,愁绪是连绵不断,挥之不去,无法摆脱。 ③“惯听阳关浑不解”写出了诗人对于“阳关”这首曲子的陌生,说明作者在音乐方面的才艺不高,不能领会其中的深意
【注释】 1. 忆余杭:忆旧地杭州。余杭,即杭州的别称。 2. 雨篷:船篷。亚君:诗人的朋友。 3. 萧萧:形容风雨声。 4. 清夜:指寂静的夜晚。 5. 鸿雁:大雁。 6. 苍凉:空阔、寂寞的样子。 7. 云化墨:以云作墨汁。 8. 数声:几声。柔橹:轻桨。 9. 鸥梦:梦中的鸥鸟。冷如何:怎么冷? 【译文】 在风雨中的孤舟上,只有人语声悄悄传来,天空还一片漆黑,听不到任何声音
【注释】 颖州考功刘公勇如,君没于淮:刘敏中,字孟良,颍州(今安徽阜阳)人。曾任颖州知军、尚书工部侍郎,后因得罪秦桧而被贬谪到湖南郴州。公元1146年(绍兴六年),汪莘应诏上奏疏,请求追还刘敏中,并弹劾权臣,结果被秦桧陷害,下狱死。“君没于淮”即指刘敏中的死。“颖州考功”是官名。颖州,今安徽阜阳一带;刘敏中任过此职,所以称为“颖州考功”。 解脱信传春已暮:解脱信,一种传递公文的使者所持的信物
【注释】: 东皋客舍:在杭州东面的皋亭山脚下。毛亦史:即毛滂。不至:未到来。 耐尽春寒眠不得:忍受不住春天的严寒,不能入睡。 飘零心事谁知道:自己的心事无人理解。飘零:漂泊。 又是天涯寒食到:又是一年的寒食节到了。 【赏析】: 这是一首写离愁别绪的七言绝句。首句以“一树梅花”写冬景。梅与雪同为寒冬之物,故此处借梅喻雪,暗示此时正是严冬。次句点出“东皋客舍”,写待友不至,春寒难耐。三
【解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在杭州任官,他看到山明水秀,风和日丽,十分高兴。但是,官场险恶,权臣当道,使他不能畅快地享受大自然的风光。于是,他写下这首诗来抒发内心的愤懑之情。 前两句“山入余杭称秀甲。一路看山云影拔。地偏风厚古无争。官亦静于僧。”写诗人初到杭州时看到的自然景观,以及由此引起的内心感受:这里的山水风光秀丽甲于江南,但因地处偏僻,远离京城,所以没有受到朝中权臣的侵扰
待把愁推愁未舍。惯听阳关浑不解。 摇摇薇帐梦春风。一晌画屏东。 绮魂飞度梁州里。何处凄凉忽提起。 鸳尖怕记陇西腔。珠袖界残妆
风雨孤舟人语悄。瑟瑟萧萧天不晓。教人清夜那能听。鸿雁有哀音。 倚篷灯灺愁无极。话入苍凉云化墨。数声柔橹荡寒波。鸥梦冷如何
解脱信传春已暮。星旌丹旐云中辂。夜来明月晓来风。魂断大河东。 从前心事无由说。飞絮漫天江水阔。兰摧玉折被人怜。异路隔重泉
《忆余杭》是北宋诗人、词人潘阆的一部代表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文化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潘阆,字逍遥,又号逍遥子,生于北宋至道元年,逝于大中祥符二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词人。 潘阆的作品以词为主,其中最知名的就是《忆余杭》,这是一首自度曲,因怀念西湖诸胜而得名。词中描述了作者对吴山、吴相庙和西湖的深情怀念,以及对自然风光的无限赞美。潘阆的词风独特,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一树梅花千顷碧。耐尽春寒眠不得。闲愁如雨雨如愁。点点在心头。 飘零心事谁知道。又是天涯寒食到。春江尽处是娄江。目断水云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