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翃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杨万里的《哨遍》。下面逐句解读: 1. 于戏巍乎,乃有此山,直上干晴宇。 - “于戏”是一种感叹,表示对某事的赞叹或感慨。 - “巍乎”形容山很高大。 - “乃有此山”意味着这山是难得的、独特的。 - “直上干晴宇”表示直冲云霄、高耸入云。 2. 意空边、积草淡霏微,是鸿蒙、未开前雨。 - “意空边”形容视野开阔,心旷神怡。 - “积草淡霏微”形容山中云雾缭绕
丰乐楼 褚文彦出长江万里图披玩感赋(壬午) 生绡谁点毫末,赴岷波万里。 尽沙岸、草得微茫,长林红似霜被。 迅去楫、千帆倚溜,柁牙若动疑风利。 或危樯、丛泊渔村,几处烟市。 浪涌沿江,形无端倪,识山情向背。 刺空外,仰插高旻,断崖时护岚气。 露楼台、树接荆襄,渐可辨、人家僧寺。 弄蒙蒙,晚色睛宜,近开还翳。 门雄剑闲,瓴建瞿塘,壮蜀关白帝。 三峡迥、暗通石栈,翠屏交锁,青壁悬梯,险诚天备。
【赏析】: 这是一首写春游的词。上片着重写景,下片重在抒情。全词通过描写春天景色和游女的活动,表现了主人公对情人的深情厚意,表达了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江城三月,晚色争年芳。”首句交代了时间、地点,渲染出一种春光明媚的氛围;“晚色”点明节令,说明已是春天了,但天气还相当寒冷。“争年芳”三字既表明时序,又暗示着花事已经十分繁盛,为下面描写花的烂漫打下伏笔。这两句是全词的起兴之笔。 接着写到
注释 南歌子:词牌名。 夜泊皂江:夜晚在皂江(今江苏镇江附近)停船。 水薄沙交橹:水浅沙多,船桨与沙石相碰,发出声响。 篷疏月映窗:船篷稀疏,月光照射进来照在窗户上。 孤鸿闲甚夜呼霜:一只鸿雁很闲的样子,夜里竟然叫唤起霜。 惊起旧来清梦,落寒江:惊醒了之前美好的梦境,落在寒冷的江面上。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的作品。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后,居住在临皋亭。他常常在晚上泊船于皂江之上
【注释】 1. 三台:指徐州。徐州为三国时孙权所建,故称“三台”。《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权曰:‘子布,吾之深忧也,汝善养之。’蒙辞以军中微恶,宜付外将。”韩次卿,即韩玄,字次卿,东莱郡掖县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将领。 2. 云龙山:在今江苏铜山县境内。 3. 壬午:指公元214年(汉献帝初平四年)。 【赏析】 此诗描写了韩次卿率军出征,在云龙山与敌军交战的壮观场面。全诗语言生动形象
【注释】 歌头:词的别名。 壬午:宋孝宗干道七年(117l)。 思;愁绪、思念。 乱莺啼处:乱莺,即黄莺。啼处,指春末莺啼声不断之处。 水边阁外:水边的楼阁之外。 残红:凋零的花瓣。 五更时:夜深人静的时候。 空园恨:空荡荡的院落中充满怨恨。 最嫌他:最讨厌它(柳絮飘飞) 游女惹悠扬,情无据:游女,指在江岸上游玩的女子。 惊乍别,漫回顾:突然分别了,漫不经心地回望。 迟日照、千里横空暖,草生路
【注释】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因山上有北固亭而得名。 渺苍茫:形容山海辽阔,景色壮阔。 迥压高秋:远远高耸入天,压过秋天的清气。 澄江:清澈的江水,泛指长江。平开晚色,一望练起中流:江水在夕阳的照耀下,像一条洁白的绸带,在中流缓缓展开。 远青青、连山如去:远处连绵起伏的青山仿佛向远方移动。 斜阳:傍晚时太阳的余辉。下、浪涌无休:夕阳西下,波浪翻滚不已。 沙带人家,城临浦树
多丽 吴于廷招仝言远、廋清、袁王二女郎湖集(壬午) 晚舟移。雨痕自足芳堤。出残阳、几峰初淡,涳蒙思入馀飞。半湖阴、斜分燕剪,繁鳞涣、细蹴鱼吹。远棹浮清,同篙溅碧,烟丝软踏妓人衣。轻杯傍,山根流去,萍碍或迟徊。且呼来、鲸澜饮渴,夜不知归。 注释:傍晚时,舟行在移动,雨水的痕迹从脚边走过。走出夕阳,几座山峰开始显得淡薄,濛濛细雨仿佛要进入我的身体。半边的湖面阴霾朦胧,燕子剪刀一样斜斜地划开水面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芳根中断,惜香心暗死,寒冲月浪。 - 注释: 芳根,指花根,暗示着花已经凋谢。暗死,意味着花朵在夜间已无生气。 - 译文: 花的根部断裂,花儿已因寒冷而死去,冷风直冲月亮。 2. 西楼一夜风筝,奈织花寄远,恨迷烟旷。 - 注释: 风筝在西楼上飞舞,象征着对远方的牵挂和思念。 - 译文: 西楼一夜风筝飘动,但无法寄托远方的花(可能暗指某人或某物)。 3.
怨春风吹老,心恨舆、杨花争掷。 轻从地飞,带尘香一掠,燕去无迹。 千里正怀人,又飘尽断烟,草生南国。 离妆几日寒膏泽。 不见游鞭,空存长陌,沉吟仍多惋惜。 每望入斜阳,乱山苍隔。 惊魂难觅。 但暮天横碧。 镜委僵娥,兼移冷鸭。 粉郎累岁行客。 叹月落孤辉,关塞终极。 江岸远、谁闻长笛。 甚哽咽、暗里催清泪,相思云侧。 奈前期、误我隹夕。 虑兰情、有变秋霜下,故芳那得。 注释: 六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