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日奎
【注释】 河南道中:指唐代诗人王之涣从洛阳到江陵途中所经过的河南地区。河南,泛指南方,即黄河以南。苍莽:形容风沙浩瀚无边的样子。程:路程。竟日:一整天。荒郊:荒凉无际的原野。客感生:作者在旅途中因思乡而感慨。廿载:二十年。兵戎:兵器和战斗。百战:多次作战。烟火:炊烟,比喻人烟稠密。聚孤城:聚集在一座孤城中。断垣:残破的城墙。雨印:雨水在城墙上留下的痕迹。狐狸迹:狐狸的足迹。中泽:湖泽。霜凄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的读书环境和作者的阅读状态。下面是诗句、译文和注释: 1. 醉书斋记 -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书斋中沉醉于书本世界的情景。 译文:我为我的书房布置了一间干净整洁的房间,把它命名为“醉书斋”。明亮的窗户和素雅的墙壁让这里显得十分宁静。书桌上摆放着几案和笔砚,旁边放着香炉和茶碗。我还放置了一张竹床和一个木榻。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有古今中外的著作。还有琴、磬等乐器和尘尾等杂物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将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下面是逐句释义: 1. 醉书斋记 - 诗句:“夜坐,漏常午,顾僮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 译文:夜晚坐着,时钟已经过了中午,看着仆人在旁边,没有人在身边,突然鼾声震耳欲聋,起来看,都烂漫地睡在地上了。 - 关键词:夜坐、漏常午、顾僮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烂漫睡地上矣 - 注释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诗。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 第一句“一线”描述了诗人登上高处,俯瞰深谷时所看到的景色,这里的“一线”指的是从高处看下去的一条狭长的山谷或河流。 - “登高复临深”,意思是诗人站在高处,再次俯瞰深邃的地方。 - “所欲尽奇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想要尽情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象。 - “侧身苍翠中,试足鱼龙背”,描述了诗人在苍翠的山林中行走
【解析】 (1)游嵩山寺:游览嵩山寺。游,游览。嵩山寺,即少室寺,在河南登封县西南。 (2)十里溪声五里山:十里,指从山下到山上的路程。溪声,指山间流水的声音。“十里”、“五里”是泛指距离,并非确数。 (3)数椽梵刹万松间:梵刹,佛寺。“椽”,古代用来支搭屋顶或建筑房舍等的木条。“数椽”,指寺院中只有几根粗大的木头作为支撑,显得简朴。万松间,指寺院周围有成千上万棵松树环绕。 (4)老僧扫地不为客
小隐岩 竟日穷搜讨,幽意犹未足。 更过小隐岩,随步姿清瞩。 两壁势相拒,一径往如复。 石跨涧为梁,僧缘崖作屋。 檐飞四时溜,窗倚千竿竹。 山花不辨名,溪草随意绿。 风尘接混茫,声光相为触。 主人意殊快,张宴岩之曲。 高歌翻宿鸟,清吹振林木。 促席尽绸缪,开襟谢拘束。 安知高峰外,夕阳下平陆。 注释: 竟然整天在深山里寻找,但心中仍觉得不满足。 再走过小隐岩,随着步履欣赏清丽的景色。 岩石高耸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墨及丹铅,饱饮笔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清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哭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
登高复临深,所欲尽奇态。 侧身苍翠中,试足鱼龙背。 两峰势欲合,万象全幽昧。 仅透一线光,顿失天地大。 日月无多照,欻忽异明晦。 纵横罗怪石,踯躅有余碍。 淙淙半空溜,直下曳潜濑。 湿云凝不流,鸟声云内外。 静觉雷雨蓄,幽疑鬼神会。 因想开劈初,五丁力稍懈。 一罅不及补,千古诧奇怪。 坐啸窈冥中,无言但称快。 异境岂恒遇,兹游矢以再。 长揖告山灵,呵护请相待
竟日穷搜讨,幽意犹未足。 更过小隐岩,随步姿清瞩。 两壁势相拒,一径往如复。 石跨涧为梁,僧缘崖作屋。 檐飞四时溜,窗倚千竿竹。 山花不辨名,溪草随意绿。 风尘接混茫,声光相为触。 主人意殊快,张宴岩之曲。 高歌翻宿鸟,清吹振林木。 促席尽绸缪,开襟谢拘束。 安知高峰外,夕阳下平陆
郑日奎(1610—1654),字次公,号静庵,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郑日奎的一生颇为传奇,他出生于清朝初期的一个文人家庭,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在科举考试中,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进士,并在康熙年间与王士禛共同执掌四川乡试。 郑日奎著有《静庵集》十二卷,其中包含了他的诗歌、散文、文论等多种文学作品。《四库总目》中提到其诗五卷,别集诗一卷,文章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