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昌
``` 水到渠成,风行草偃。 类之不齐,睹之难面。 谁信崖颓石裂时,黄金白银如粪泥。 注释: - 水流到了自然形成的渠道中,一切都变得顺畅了,草木随风倒伏。 - 事物千差万别,难以一一看清,让人感到难以面对。 - 谁能相信在山崖崩塌、石头裂开的时候,那些原本闪闪发光的黄金和白银,却如同粪土一般。 赏析: - 这首诗通过描绘大自然中的水流、草木和岩石的状态变化,展现了自然界的有序与无序。同时
【注释】 高高山顶:指山。 深深深海:指水。 新松趁岭种:松树刚种在山上。 芳草绕池生:花草长在池边。 手不攀枝:手不用去拔树枝;比喻不费吹灰之力(即不劳而获)。 脚不踏树:脚不用踩树枝;比喻不劳而获(即不劳而获)。 口里衔得:嘴里叼着。 当头蹉路:指前面是一条小路。蹉,同“跌”,走错方向。 西来:指南面的来路。 对不对:对与不对。 罚钱:罚款。 【赏析】 此诗描写诗人游历名山胜地后
诗句原文: ``` 把火入牛栏,反身外面看。 梨花千点白,春雨几声寒。 ``` 译文: ``` 我点燃了火把进入牛栏,转身向外看去。 梨花如雪,点点白光洒满大地,春雨细密,带来丝丝凉意。 ``` 注释: 1. 把火入牛栏:点燃火把后进入牛栏,可能象征着探索或检查某个秘密或隐藏的地方。 2. 反身外面看:转身后看向牛栏之外,可能是在寻找某种视角或者对外界的观察。 3. 梨花千点白
诗句释义: 1. 仰面穿针不见天,低头拾芥不见地。 - “仰面穿针”形容做事高傲自大,目空一切;“低头拾芥”则表示卑躬屈膝,小气计较。 2. 天地针芥无处安,堂堂面目眼中翳。 - “针芥”比喻微小之物,用来形容人的行为虽小但影响极大;“眼中翳”则指眼花或看不清楚,比喻对事物理解有误或看不清真相。 3. 君不见谛当未彻在,龊人趁大彩。 - “谛当”即真实、准确;“龊人”指小人或庸俗之人
【注释】 颂古:本篇诗的作者,不详。五十七首:共57首,这是第29首。埋尘混垢:指隐藏在尘土中,不被人注意。变化有由:指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它的规律性。败露不走,比喻事情到了最后,真相才会大白。暗里骨横抽,指暗中进行活动,突然爆发。要在轰轰霹雳手,指要有能主持正义、敢于斗争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当时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揭露和鞭挞。诗中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注释】颂古五十七首其十七:赵州石桥,只见略彴。 度驴度马,应病与药。换步移身,在富全贫。 当头如认著,东鲁问西秦。 译文: 赵州石拱桥,只有几根横梁。 过桥时扶一扶驴,扶一下马,就能恢复健康。 变换步伐移动身形,就能由穷变富,由贫致富。 只要抬头看路,向东走到鲁国,向西走到秦国。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赞赵县(今属河北)石拱桥的七言绝句。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赞美了这一古代建筑的雄伟壮丽
【注释】 逆放顺收:逆,指不顺从;顺,指依从。逆放顺收,是说不拘泥于一种思想或主张,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将寡敌众:指在战争时,己方兵力少而敌人兵力多。隐显同途:即“隐显”和“同途”,意指隐藏和显露都是同一道理。得失共用:指在战争中,胜败得失都可以相互转化。针针相似不外来:形容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彼此影响。同行语话要分开:意思是在说话时要分清主次,不能混淆。自从大地火发后,古庙香炉不著灰
【注释】: 颂古五十七首 其十九: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黄檗活作死医,临济死作活用:黄檗指慧能,临济是慧能的弟子,他们两人的思想主张大相径庭,所以作者说“黄檗活作死医”。 维那听事不真,未免唤钟作瓮:维那是指寺院的知客,主持接待来宾、传达佛意的人。他处理事务不认真,就不免把客人当瓮里捉鳖,比喻为鬼所欺骗。 【赏析】: 此诗讽刺了当时佛教界一些高僧大德们对佛法理解的浅薄和对信徒的愚弄。
【注释】: 出头露角,比喻突出表现。指点方见,比喻在别人指点下才能看到自己的缺点。 见处不留,比喻在别人的指正下改正错误。分定针线,比喻在别人帮助下解决问题。 拓开一掌佛法意,比喻佛法无边,包容万物。 脊背汗流唤得回,比喻经过一番努力,最终取得成功。白莲花向半天开,比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赏析】: 这首诗是咏物诗,通过对“出头露角”、“指点”、“见处不留”、“分定针线”
这首诗的原文是: 高揖释迦,不拜弥勒,吃棒趁出犹费力,滴水冰生知未知,抛砖引玉有人识。 译文是: 恭敬地对着佛祖释迦牟尼行礼,却不拜弥勒菩萨,因为吃棒子赶出来还是很辛苦。就像水滴从冰块上滴落一样,不知道是真是假。我把我的浅薄的见解抛掷出去,希望有人能赏识它。 注释是: 1. 高揖:恭敬地行礼。 2. 不拜弥勒:意思是不拜弥勒菩萨,因为吃棒子赶出去辛苦。 3. 吃棒趁出:意思是吃棒子赶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