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昌
【译文】 据实作证结案,一半的过错都弥补了。 尽力担当责任,上船后便要离岸。 处处指点你,擎茶行食的地方。 圣人了解凡人之情,不超越来时的道路。 头角峥嵘,如同风雷起势。 【注释】 ①“据款”,指据事实而定案。 ②“得失”,指功过是非、成败得失。 ③“半”,一半,二分之一。 ④“尽”,完全,全部。 ⑤“擎”,端持。 ⑥“圣解”,对圣人理解的解释或说明。 ⑦“凡情”,凡人之情欲。 ⑧“轩”,高远。
【注释】 颂古:指唐李绅的《悯农》诗。 五十七首:这是作者自序中的第二首,故称“颂古五十七首”。 其八:即第八首。 石臼:舂米用的石制的捣物器。 马祖:佛教传说中人死后灵魂所去之处。 十字街头:指街市上人多热闹的地方,这里比喻有钱的地方。 栲栳(kǎolǎo):一种竹制的容器,圆口阔底。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用典巧妙,语言简练。 前两句说:舂米的碓臼(捣米的工具)动作太迟
注释: 长沙的河水清澈得像水洗过一样,老僧人倒立着在河中行走。 三圣特指佛陀、菩萨和金刚,他们故意从高处走下来,卖弄自己的本领,让满园桃李尽失色。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长沙山水美景的七言律诗。诗人以“水”为引子,描绘了长沙山水的清新秀丽。接着,诗人以“老僧自倒自起”这一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现了长沙山水的神奇魅力。最后,“三圣特地出头,卖尽满园桃李”一句,则揭示了作者对长沙山水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感悟。
奴儿婢子,十生九死。 【注释】:奴仆、奴婢;九死,形容十分危险或遭受的打击很大。 于里不正,被外边使。 【注释】:里,这里指地方。使,差役。 纵饶开口便过头,未免浑身滚泥水。 【注释】:纵饶,即使;过头,说话不中听;滚泥水,比喻处境困难,处处碰壁。 赏析: 此诗为《颂古五十七首》之第一首。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人通过描写奴仆、婢子的处境,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象。 首句开门见山,以夸张手法写出了奴仆
译文: 担子东边过西边,往前移后作后。 马头上有千百个不同的形状,佛面有千种不同的表情。 注释: 1. 担(dān):扛、挑。 2. 东过西,移前作后:形容担子在移动的过程中位置变化不定。 3. 马首千差(chāi):形容马头的形状各异。 4. 佛面百丑(bù chǒu):形容佛面表情不一。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人正在挑着担子行走,由于担子的位置不断变化
马前相扑,入交失脚。 比喻在关键时刻失去控制或判断力。 不来外求,当面修削。 不依赖于外部的帮助,而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和能力。 六合彼中身,分明举似人。 形容自己如同天地般广阔无垠,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优缺点。 到处世界总成就,脱略窼臼还渗漏。 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取得成功,即使遇到困难也能够克服
诗句释义 1. 道不属知,不属不知。:这句话表明,真正的道并非属于有知见的人或没有知识的人。它超越了认知的限制。 - 注释:“道”指哲学、宗教或宇宙的根本真理;“知”指的是人的认识能力;“属”在这里表示依附。 2. 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意识到事物并不等同于知道事物的真相。无知是更根本的状态。 - 注释:认识到(觉察)并不代表完全理解(了解)。无记意指超越记忆的范畴,即不被任何概念所束缚
【注释】 手携:双手拿着。城根:城墙下面。反著:反过来穿。麻鞋:用麻线织成的布鞋。过短门:从城门旁的短小门穿过。柴头:柴草,指门旁的矮墙。书古字:在墙上书写古诗。大家:众人。步月:赏月。 【赏析】 《颂古五十七首·其四》是宋代诗人陈着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以咏古为题,描写了一位老翁手携花鼓,反穿著麻鞋,走过城门,在柴墙上写下古诗的情景,表现了一个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诗中运用了“反著”等词语
注释: 颂古五十七首 其二二俱不了,随合多少(意思是:两个都是不能相融的,就像你我一样)。 纵使夜行,投明未到(意思是:即使夜晚行走,也无法到达光明之地)。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诗中的“颂”是指歌颂、赞美的意思。这首诗通过比喻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某种情感或状态的无奈和困惑。其中,“二俱不了”指的是两种事物或观点都无法得到解决或统一。而“随合多少”则表示这种矛盾是无法调和的
我们将诗句逐一解读: 1. 千佛:在佛教文化中,佛像是常见的象征物,代表着信仰和精神寄托。千佛则表示无数的佛像,象征着无尽的信仰和修行之路。 2. 居何处:这里的“居”是居住、栖息的意思,询问佛像究竟在哪里。而“何处”则是问法,表达出诗人对于佛像所在之地的好奇和探寻。 3. 题诗黄鹤楼:黄鹤楼是武汉市的一个历史古迹,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在这里“题诗”是指诗人在黄鹤楼上吟诵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