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继成
诗句原文: 巫峡山头窈窕女,朝为行云暮为雨。 王孙一见空断肠,便作红霞隐身去。 注释与赏析: - 词语注释: 1. “巫峡山头”:指的是位于中国西南部的长江三峡之一,以其秀美的山水景观闻名。 2. “窈窕女”:形容女性美丽而神秘。 3. “朝为行云”:早晨如同天上的云彩一般飘渺不定。 4. “暮为行雨”:傍晚如同雨水般落下,带来滋润。 5. “王孙”:古代指贵族或高贵的人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然后根据要求分析每句诗的大意,最后将注释与赏析结合。 此诗出自明代李东阳的《游黄岩记》。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四联,内容上由外而内、先声后情、层层递进,感情上从悲愤到喜悦再到豪迈,结构紧凑,气势恢宏,表达了诗人战胜强敌、扫荡妖孽的喜悦和豪迈之情。
翻译: 文殊菩萨头白,没有明心大悟。女子冶艳容光,是瞿昙的贼。山僧不触犯锋芒,直下并赃捉获。 注释: 1. 颂:古代一种诗歌体裁。 2. 定:佛教语,指人死之后的灵魂状态。 3. “罔”通"惘”,意思是迷惑、不明白。 4. “冶容”:形容女子美丽妖娆。 5. 瞿昙(qún ná):梵语Kutumba的音译,即须菩提。 6. 山僧:禅宗僧侣。 7. 犯锋芒:侵犯对方的锋芒或利益。 8. 赃:赃物
这首诗的译文是:龙牙问翠微临济佛法大意,驾与青龙不解骑,人人尽道阿师痴。烂泥中有伤人刺,三度曾施陷虎机。 注释解释如下: - 颂古四首:这是一首赞美古代禅师的作品。 - 其四:这是第四首作品。 - 龙牙问翠微:这是对禅师的一种尊称,表示他如同龙牙一样锋利、尊贵。翠微则是指他的智慧和德行。 - 临济佛法大意:这是对禅师临济法门的概括和总结。 - 驾与青龙不解骑:这是形容禅师的超脱和洒脱
```plain 狭路相逢且莫疑,电光石火已迟迟。 若教直下三心彻,祇在如今一饷时。 ——[南宋] 释道震 《偈三首》其三 ``` 诗句释义与赏析 诗意解析 - “狭路相逢”:形容双方处境狭窄、对立,难以回避的紧张局面。 - “莫疑”:表明不必担忧或怀疑,强调当前无需过度忧虑的状态。 - “电光石火”:喻指事物转瞬即逝,如闪电和石头击中一般迅速。 - “迟迟”:表示缓慢、延迟
【注释】 ①偈二首:佛教语,指佛教中的偶颂。此诗用白话文写成。②太阳门:古代宫城正南门。③三秋:三个秋天。④明月堂:《晋书·石崇传》载,石崇在洛阳建避暑楼,名为“金谷”。他常与王恺比富,以石崇的金谷最胜,故称“金谷别墅”。⑥九夏:夏天的三个月。⑦“指鹿”句:晋武帝时,中山王司马昭曾问羊祜:“我何如人?”羊祜回答说:“陛下像汉高祖那样的明君。”司马昭指着一头鹿问:“这是马吗?”羊祜说:“明明是鹿
【注释】 夹山:地名。唐宋时,在今山西省永济县西一带。雪深覆:大雪覆盖着山路。好山:秀美而雄伟的山。天外:高空。游子:指在外作客的人。家:家乡。 【赏析】 此诗写诗人行旅途中夜宿夹山,听到远处传来雁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首句“古路雪深覆”,以景语入题,点出时间是冬天,地点是夹山。“雪深”,说明天色已晚,寒气袭人。“古路”二字写出了诗人对这幽静、寂寥的环境的感受;同时
【注释】 “偈七首其四”:《金刚经》中,须菩提向佛提问:“如我闻法时,犹如以三千尺之杖探地,未得深底。”佛答:“如是!如是!”后以“三丈、一丈二尺、一尺、六寸半”比喻佛理深奥难测。此诗用此意说明佛理深邃难解,非寻常人能理解。 即差互:差别,相异。 拟思量:犹拟议,考虑。 兔角杖头挑法界:指佛祖的杖头上刻有兔子角图案。法界,佛教语,指佛教所讲的无边无际的世界。 龟毛拂子舞三台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葵花随日转:描述了向日葵随着太阳的移动而转动的景象。这里的“葵”指的是向日葵,是一种植物,花朵朝向太阳,随着太阳的移动而转动,象征着忠诚或顺应。 2. 犀纹玩月生:这里的“犀纹”可能指犀牛的纹理或图案,而“玩月生”则形容这种纹理在月光下显得特别明亮。这一句可能是在描绘一种美丽的自然景观,或者是在描述某种花纹或者纹理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晰。 3. 香枫化老人
【注释】 偈七首其七:偈,佛经中的歌诀。此是佛教《般若心经》的一节。“一念”指一刹那时间,“清净”即无杂念,“魔王殿”指恶魔居处。“一念恶心生”指一念起恶念时,“魔王居佛殿”指恶魔居处与佛同在。 【赏析】 这是一首以佛教哲理为题材而写成的七言绝句。全诗通过一个比喻来阐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理。 第一二两句是说,只要心中一念不生起邪见,就能到达佛陀修行的境界,身虽处于恶魔所建的殿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