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世
注释: 冬狐理丰毳,春蚕绪轻丝。 形骸翻为阻,心识还自欺。 龆龀歌鼓腹,平生少年时。 驱车追侠客,酌酒弄妖姬。 但念目前好,安知后世悲。 惕然一以愧,永与情爱辞。 愿识真妄本,染净自分离。 羞惭滞五盖,焉知同四依。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冬日狐狸和春天的蚕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和情感的看法。 第一句“冬狐理丰毳”,描绘了冬天里一只狐狸梳理着丰满的皮毛。第二句“春蚕绪轻丝”
颂六十二首 其十七 业理信多绪,生途非一门。 安危诚易辙,清浊岂同源。 坠质空遗貌,寻香有去魂。 幽衢下寮落,𣉞路上飞翻。 凝阴凄复紧,声威聒已喧。 投身庇茅屋,怿虑入花园。 伉俪情多乱,贪嗔坐自昏。 遍知称自觉,挑手独为尊。 注释: 1. 业理信多绪:业理,指世间的事务或道理。信,意为确实、真实。多绪,表示纷扰复杂。这句话意思是世间的事务和道理确实很多,而且非常复杂纷扰。 2. 生途非一门
诗句解释与赏析: 1. 颂六十二首 其二十 - 注释:这是一首表达作者对世事无常和人生哲理的感悟。 2. 高堂信逆旅 - 注释:在高高的殿堂里(指朝堂)住着旅店,比喻身居高位的人往往像寄住在客舍一样,不稳定、不安定。 3. 怀业理常牵 - 注释:心怀职业,常常感到牵绊,意味着为了生计不得不忙于奔波。 4. 玉匣方委观 - 注释:将宝贵的玉石放在匣子里观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全诗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白日依傍着高山慢慢沉落,黄河朝着大海滔滔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更进一步登上高楼。 译文:太阳依靠山峦缓缓下沉,黄河像巨龙一样奔腾入海。如果想看得更远一点,就必须再登上更高的楼层。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通过写景来抒发诗人对人生和事业的追求与执着
【注释】 颂六十二首 其二十三:颂,古代的一种文体。“林”指道场树林。“振锡”,用锡杖打铁石的声音。“四弘誓”,佛家语,四种宏誓大愿。“至道”即最高的道。 【赏析】 这首诗是《大正藏》中《大般涅槃经》卷二的一篇颂文。作者以颂的形式,歌颂了佛祖在修行成道的过程中,经过种种磨难,最后获得解脱,证得了最高境界的功德和智慧。 第一句:“经行林树下,求道志能坚。” 意思是说在修行的道路上,他不断地行走
这首诗的翻译是: 我被黑暗和迷雾困住已经很久了,只能在梦中游荡。 我的心已经被尘埃污染,害怕沾湿了甘露般的圣水。 你的慈爱让我看到了光明照耀的道路,让我看见了朝阳升起的方向。 突然遇到了一位智慧的朋友,他用开导之光照亮了我的心灵。 我开始逐渐领悟到心灵的宁静,开始讨厌世俗的混沌。 那些穿着黑色法衣的人严肃而庄重,那些持戒修行的人声音铿锵。 看到这些,人们都感到欢喜,他们纷纷归向道场。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生来死还送,日往月复旋。弱丧昏风动,流浪逐物迁。愚戆失正路,漂没入重渊。 - 这首诗的开篇两句表达了生命的无常和轮回的主题。"生来死还送"意味着生命的开始和结束就像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而"日往月复旋"进一步强调时间的不断循环。接着,"弱丧昏风动"和"流浪逐物迁"描绘了人生无常,如同风中飘摇的树叶,没有固定的方向。 2. 一坠幽暗处,万劫履锋辛。 -
【注释】 “颂六十二首 其二十五”:这是《文选》中曹植的《七哀诗三首》中的第五首,是一首抒情之作。 “五欲混神因”:五种欲望混杂着精神,这是由于人有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的缘故。 “六贼乱心色”:六种邪念扰乱人的内心,使人的心失去本来的平静。 “幻焰逐情飘”:幻境如火焰一样飘忽不定,追逐着人的私欲。 “爱网随心织”:爱情像网一样随着人的心意编织而成。 “铸金虽改秋”:即使把金铸成各种器物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五欲昏神识,五盖蔽福力。 五欲是指佛教中的五种欲望,它们能使人迷失本性,因此被称为“五盖”。这些欲望包括色欲、财欲、名欲、食欲和睡欲。它们遮蔽了人内心的福报和智慧,使人无法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六根成苦集,六贼乱心色。 六根是指人体的六个感官,分别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外界接触时,会产生痛苦和快乐的感受
这首诗共有四句,每句都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火气上升烟,云气叆叇云。(第一句) 这句诗描述了火气的上升,与烟雾混合在一起。这里的“火气”可以理解为火焰或怒火,而“烟”则是指燃烧时产生的烟雾。两者相融,形成了一幅火势旺盛、烟雾弥漫的画面。 神龙吐津雾,扬埃坋人尘。(第二句) 这句诗描绘了神龙吐息所产生的津液和尘埃。这里的“神龙”可能指的是一种神秘的力量或者强大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