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世
这首诗是唐代高僧慧思所作的一首颂文,共六十二首,每首都有其特定的内容与意义。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颂六十二首 其十二:此诗为第十二篇,歌颂了六十二个重要的佛教概念和修行目标。 第一段:“建志诚心愚,高慕欣朋俦。” - 注释:立志于追求真理和智慧(心),虽然看似愚昧,却充满高尚的志向和追求。 - 赏析:本段表达了一种谦逊和真诚的态度,即使是在追求高深的佛法中,也不应失去自我
【注释】 1. 惰学迷三教:指懒惰的人学习,却迷失在佛教、道教和儒家的教义中。 2. 问者不知一:指提问的人却不知道答案只有一个。 3. 合萼不结核:比喻没有中心,杂乱无章,就像花朵没有花蕊一样。 4. 敷华何得实:比喻表面华丽而实际没有实质的内容。 5. 徒生高慢心:指只会产生傲慢自大的心思。 6. 凌他非好毕:比喻看不起他人,认为别人不好。 7. 坠落幽暗道:比喻陷入黑暗和混乱的境地。 8.
颂六十二首 其二十一 百旬芥易尽,三灾理自倾。 石火无恒焰,电光非久停。 饥窘自相啖,刀兵竞相征。 疫病无医效,空劳怨苦声。 亲戚无相救,残害有馀情。 遗文虚满笥,徒欣富贵盈。 太息波川迅,悲斯苦业萦。 生灭恒敦逼,煎迫未安宁。 注释:百十天的芥菜很容易就吃完了,自然灾害如水、旱、虫害等也是不断发生。像石头一样的火焰没有永恒的燃烧,电光也不是长久的停留。在饥荒中人们相互吃掉食物
这首诗的译文是: 我耗费了九年的功夫,才把崇山峻岭修成。 驾着千里马,走遍万里路,也感到疲倦和厌倦。 改掉恶习,追求善良,是因为美好的声音。 改变旧情,染上美德,是因为美好的女人。 五福精修都未能成功,八关守成谁能保护? 夜深星稀,何时能到终点? 道路曲折蜿蜒,怎样才能到达目的地? 这首诗的注释和赏析如下: 诗题:《颂六十二首》其九 【释义】这首诗歌颂了作者经过九次努力,终于完成一件大事
这首诗是李白的《颂六十二首》中的第十一首。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1. 浮云南北竟无归: - “浮云”比喻飘渺不定的事物或人。 - “南北”表示方向,这里指四处漂泊、没有归宿。 - “竟”是“竟然”的意思,表示出乎意料。 - “无归”意味着无处安身或找不到依靠。 2. 子客东西何可依: - “子客”指的是诗人的友人或追随者。 - “东西”在这里指的是方位,即东或西。 -
【注释】 寻因途乃异,及舍趣犹并。 苦极思归乐,乐极苦还生。 岂非罪福别,皆由封著情。 若断有漏业,常见法身宁。 【赏析】 《颂六十二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徒所作的颂文。这是第15篇。这首诗表达了佛教徒对于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的信仰。 一、二句:“寻因途乃异,及舍趣犹并。”意思是说:由于因果的缘由不同,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也就各异了;当舍弃世俗的名利后,其向往的精神境界依然存在。 三、四句
```markdown 《颂六十二首·其三》 牧杖信为急,调弦贵不奢。 腾猿安可制,逸马本难罝。 驱驰习声色,冠盖竞豪华。 既入王孙第,还向季伦家。 静心澄业累,省念勖身瑕。 庶兹凭七觉,时用免三邪。 --- 注释与翻译: - 牧杖信为急:表明牧杖(一种用于驱赶野兽的工具)因经常使用而变慢或磨损。“信”意为确实、确实地,强调了牧杖磨损的必然性。 - 调弦贵不奢
【注释】 1. 颂:歌颂,赞歌。六十二首:这是《大悲咒》的第六十二首颂词,简称为《大悲咒颂》。 2. 含识皆畏死:指人世间所有的众生都害怕死亡。 3. 有命惧崄危:指人们畏惧生死轮回的危险。 4. 如鱼困池涸:比喻像鱼困在池塘干涸时一样。 5. 难逢流水希:比喻难得遇到顺境或恩惠。 6. 亲疏皆父母:指无论亲近还是疏远的人都是自己的父母。 7. 何得不悲时:为什么不能哀伤时运不济。 8.
瞻卜:仰望、观察 改蓬心:比喻人有改过自新之心 伊兰:指香草 变芳树:比喻人的品德高尚 规轮:比喻人的才能 时有缺:有时缺少 皓丝:指洁白的丝线 不常素:不总是纯洁的 三益:三种美德或好处 窃:私下里,谦卑地 三益:这里指“多福、多寿、多男子” 四隙行当护:意思是说在四面都有缝隙的地方要加以保护 勖哉深自勉:勉励自己,要努力不懈 诫之诚可慕:真诚地可以效仿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
这首诗是《颂六十二首》中的第二首,诗人以瑰丽的笔触描绘了一座宏伟的佛像塔。 译文: 遗身八万座高高的佛塔,宝饰装饰着它们,高达百丈。 仪凤寺中有一只神奇的灵鸟,它的金盘代替了佛掌。 佛像塔高高地拱起,像在敬仰雕月;高大的屋檐挂着树网,风铃随风发出声响。 这座宝地上的佛塔,就像池沙一样,时隐时现,神仙们忽上忽下。 清晨的雾气半遮半掩地升起,佛塔上的飞幡接住了云彩。 飞翔在空中的彩虹不敢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