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世靖
【译文】 春日老妪在南陌上悲泣,眼泪像连丝一般哭得无法出声。 曾经在朱门中出入的人现在沦落无依,衣食无着。 回忆起当年尚书府的繁华,那时的人们如同雁行般排列,珠履错杂,何等的不齐整。 高耸入云的宅院倚靠在云汉之上,那里有金屋多姿多情的女子。 门前的门锁钥都铺着金箔,门上的戍楼盘龙双辘轳。 南边的窗户北边的牖,隐然相对,只有这个老妪能看守门户。 白天追逐琼筵洗刷着落花,夜晚趋步于绮帐拂拭着流苏。
诗句解释与注释: 1. 十三词赋已知名:这里的“词赋”是指古代文学的一种体裁,通常指诗、词等文学作品。而提到“已知名”,则说明作者的诗词作品已经广为人知,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十三”可能暗示着某种规律或周期,可能是作者创作的数量或者时间上的某种安排。 2. 日日金丸逐晓莺:这句描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即每日清晨,金丸(金色)的太阳伴随着清脆悦耳的莺鸟叫声升起
注释: 五十王融比较半斤重,高阳穷鬼况因依。 指人到晚年才知自己的错误和短处。 直教芜秽连荒径,更遣飘摇到敝衣。 连年战乱,百姓流离失所。 白发渐生妻子笑,黄金欲尽故人稀。 形容自己已到了人生晚年,妻儿都已老去。 只馀赋草为云气,山雨来时千丈飞。 比喻自己的诗作像云一样飘忽不定,而当下雨的时候,却像被风吹动的云一样飞扬起来。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世事的无奈
江亭 地僻闭门久,草深花满台。 夕阴连海润,江涨郁春雷。 鸟啄蒲苗下,鱼翻荇叶来。 虚亭卷帘坐,迟客共新醅。 译文 我独自坐在江边的亭子里,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四周静谧无声。江边的草木生长得旺盛,花儿在台子周围竞相开放,显得生机勃勃。夕阳的余晖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仿佛给整个江面都铺上了一层金色。随着江水的上涨,春雷般的声音在耳边轰鸣,似乎在为大地带来新的活力。 鸟儿们在草丛中觅食
《东平诗百首录二·其一》是清代诗人姚世靖的一首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帘前倚醉一悲歌,自卷虾须入绮罗。 - 解释:在帘前倚靠醉酒,吟唱着悲伤的诗歌,自己卷起虾须般的丝带,将其卷入华丽的丝绸之中。 - 红烛背人偷验取,砑缭绫上旧恩多。 - 解释:红烛背后有人偷偷地查验取物,那精美的砑缭绫上还留有旧时的恩情和记忆。 - 赏析(注释): - 帘前倚醉一悲歌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然后给出译文,最后附上赏析。下面是逐句释义: 春莫曲 江南绿晓天丝香,晴渚无人兰叶长。 蜂尾娇狞扑花去,交交斗鸭回金塘。 樱桃委坠红珠冻,榆荚如钱压莺梦。 绮榭频搴银蒜条,湘川一幅帘旌动。 麝煤小字丁香匀,绿绣罗裳持寄人。 荆云蜀雨不知处,鲤鱼六六腥红鳞。 倾城面背阑干曲,浅碧海绡春一束。 楼外秋千拂地垂,烟纱漠漠啼香玉。 译文: 1. 江南春日绿意盎然
诗句原文: 墉宫背烛几凄凄,传与青衫验旧啼。 二十七年惆怅事,春风开遍野棠梨。 译文: 在宫殿的背阴处,我点燃蜡烛,灯光昏暗而凄凉,仿佛能听到那曾经熟悉的哭泣声。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为过去的遗憾和失落而感到心痛,春天的暖风似乎也无法驱散我心中的愁云。 赏析: 这首诗是姚世靖创作的《东平诗百首录二·其二》中的第二句诗。它通过描绘宫廷中的场景和情感,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
【解析】 这是一首闺情诗。诗人通过描写女子的梳妆打扮,刻画了一幅富有诗意的妇女形象:一个年轻貌美、聪明伶俐的女子正专心致志地为丈夫梳妆打扮,她把香膏涂抹在郎君膝上以驱除寒气,将玉簪插于发间以点缀容颜。宝镜高悬,明月照见,她正在为郎君精心打扮,而石榴裙下,剪出一朵朵石榴花。最后两句,“画眉何太晚,人为早朝留”,是写女子因思念丈夫,所以特意为他梳妆打扮,并希望他早点儿回来。全诗语言清新,意境幽美
【注释】 1.客至:指客人来。 2.颇似嵇康懒:形容诗人自己像晋代名士嵇康一样,懒散。 3.经旬一上台:经过十几天才登上一次台。 4.清斋:清静的斋戒。寒食:古代节气名,在清明前一二日。 5.草爱春阴合:草木喜爱春天的和煦阳光。 6.花看暮雨开:花朵喜欢傍晚时分的细雨,故开放。 7.相将话残烛,夜半有轻雷:一起谈论到深夜的灯火,半夜里还听到轻轻的雷声。 【赏析】
颇似嵇康懒,经旬一上台。 清斋寒食过,多病故人来。 草爱春阴合,花看暮雨开。 相将话残烛,夜半有轻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