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夷仙人冰玉莹,绿盖云鬟踏明镜。
嫣然一笑隔烟波,露湿胭脂容貌正。
道人心地亦清雅,不染淤泥出正定。
岂无奇士同品题,亦有山僧共涵泳。
芙蓉山色秋更癯,斜日黯红愁对影。
唤回西子昔年梦,淡妆浓抺娇相并。
不向湖山逞颜色,天香槁死无人境。
有如禅僧懒出游,白首甘心老乡井。
诗句:
- 芙蓉峰下有梵宫曰智者禅苑寺
- 左右塘莲花盛开僧与文士赓和者多予次其韵
- 冯夷仙人冰玉莹,绿盖云鬟踏明镜。
- 嫣然一笑隔烟波,露湿胭脂容貌正。
- 道人心地亦清雅,不染淤泥出正定。
- 岂无奇士同品题,亦有山僧共涵泳。
- 芙蓉山色秋更癯,斜日黯红愁对影。
- 唤回西子昔年梦,淡妆浓抺娇相并。
- 不向湖山逞颜色,天香槁死无人境。
- 有如禅僧懒出游,白首甘心老乡井。
译文:
芙蓉峰下的梵宫叫做智者禅苑寺,左右两侧的池塘里盛开着莲花,许多文人墨客都在这里相聚吟诗作对。冯夷仙人如同冰雪般晶莹剔透,她披着绿色的荷叶,戴着云一样的发髻,踏着明镜中的自己。她嫣然一笑,隔着烟雾波涛,那露水打湿的胭脂脸庞美丽动人。道人心地清雅,不沾染世俗的尘埃而保持纯正。难道没有奇才俊士一起品评赞美吗?也有许多山中僧人一同品味其中的韵味。
芙蓉山下的山色在秋天变得更加清瘦,夕阳斜照时,那黯淡的红光让人忧愁地对着自己的影子。我唤醒了西施当年的梦境,淡妆浓抹都是娇美的样子。我不向湖光山色展示自己的美貌,因为花香已经枯死,没有人欣赏它的美好。就像那些懒得出去游玩的禅宗僧人一样,他们宁愿在乡下的小井里过一生。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抒怀的七言律诗。诗人通过描绘芙蓉峰下的智者禅苑寺、左右池塘的莲花、冯夷仙人的形象以及芙蓉山的景色等自然景物,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之美和人生真谛的思考。
第一句“芙蓉峰下有梵宫曰智者禅苑寺”,开篇就点明了地点和主题,为读者描绘了一个宁静的佛教修行之地。
接下来的句子“左右塘莲花盛开僧与文士赓和者多予次其韵”继续展开描写,描绘了莲花盛开的景象,同时也表现了文人与僧侣之间的互动。这一句展现了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
第三句“冯夷仙人冰玉莹,绿盖云鬟踏明镜”,则是对仙人形象的刻画。这里的仙人被描绘成冰清玉洁,绿树掩映,云鬓飘动,踏着明亮的镜子,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接着“嫣然一笑隔烟波,露湿胭脂容貌正”,则进一步描绘了仙人的微笑,以及她的美丽。这两句将人物形象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然后“道人心地亦清雅,不染淤泥出正定”,则是对道人内心世界的描绘,表明他/她的内心世界纯净无暇,不受世俗污染,从而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清净和稳定。
接下来的“岂无奇士同品题,亦有山僧共涵泳”,则是对于身边人士的描绘。诗人不仅描绘了身边的道人,还提到了与他/她一起品评诗歌的人们,这表明诗人与周围人的交流和互动。
然后“芙蓉山色秋更癯,斜日黯红愁对影”,则是对芙蓉山秋天景色的描绘,表现出一种孤独感和忧郁情绪。这里的秋天显得更加清冷,斜阳下的影子暗淡而又孤独。
“唤回西子昔年梦,淡妆浓抺娇相并”,则是诗人对于古代美人西施的回忆和想象。在这里,诗人用西施来比喻自己心中的理想形象,同时也表达出自己对于美的向往和追求。
“不向湖山逞颜色,天香槁死无人境”,则是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感慨。在这里,诗人用“无人境”来形容自然之美的孤傲和独特,表达了一种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理解和欣赏。
这首诗通过对芙蓉峰下的智者禅苑寺、左右池塘的莲花、冯夷仙人的形象以及芙蓉山的景色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和人生真谛的思考。同时,诗人通过对身边人士的描绘和对自己理想形象的想象,展现了一种对于美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