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依然旧城郭,青山不老秋云薄。
人民皆非可奈何,岁月无情随逝波。
短世功名何暇论,相逢存殁惊相问。
夜寒儿女泣牛衣,紫凤天吴颠倒披。
访旧惊心生百感,两脚如麻春不暖。
只多幽滞哭酸风,何人背面啼春红。
【解析】
“乱后”二句,点明题中“军乱”,说明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青山不老”是说青山永葆青春,比喻人民在战乱中经受住了考验,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秋云薄”是说天高气爽,秋高气爽。此句以景结情,既写出了战后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又表达了诗人对人民幸福生活的赞美之情。
“人民皆非可奈何”是说人民遭受战乱之苦,是无可奈何的事。“岁月无情随逝波”是说时光流逝,不可阻挡。“短世功名何暇论”,这是说当务之急不是谈论功名利禄。“惊相问”是说人们见面时都互相问候,询问对方的安危。“夜寒儿女泣牛衣”,这是说夜晚寒冷,父母和孩子都在哭诉着。“紫凤天吴颠倒披”,这是说天上飞的鸟也倒挂着翅膀飞翔。这是作者想象中的一幅图画:天空中的鸟儿倒挂翅膀飞翔,地上的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访旧”二句,写自己四处奔波寻访故友。“惊生百感”是说心情激动,感慨万千。“两脚如麻春不暖”是说走起路来腿脚像被火烧一样,春天到来也感觉不到温暖。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四处奔波,心烦意乱、愁闷难解的心情。
“只多幽滞哭酸风”是说只有那些幽居僻壤的人才能体会出这种悲凉的滋味。“啼春红”是说杜鹃啼叫的声音,这里暗指诗人听到这些杜鹃的鸣叫声而感到悲痛欲绝,因为杜鹃啼叫的声音与人们的哭泣声相似。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辛丑年间(1171—1175年)因战乱流落他乡时所作,反映了当时战乱造成的悲惨局面和人民的苦难生活。全诗通过描绘战后人民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的景象,表达出作者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和平安宁生活的追求。
诗歌首联描写战乱之后残破的城市和苍翠的山峦,用青山永驻、秋云薄暮来反衬战争的残酷,表现出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和珍惜。
颔联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于战乱中百姓的无奈。“岁月无情随逝波”一句,将时光比作流水,暗示了时间无法停留,只能任其流逝,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悲哀。
颈联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感慨。“短世功名何暇论”,表明在乱世中,功名富贵已不再重要,作者关注的是如何保全自己的性命。“相逢存殁惊相问”,则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死离别的感慨和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
尾联则转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夜寒儿女泣牛衣”,展现了一幅战乱中家庭的惨状,父母和孩子都被冻得颤抖不止。作者用“紫凤天吴颠倒披”来形容他们身上的衣物破旧不堪,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而“只多幽滞哭酸风”一句,更是直接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带给人们的无尽悲伤和无奈。
这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通过描绘战乱后的残破景象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痛恨。同时,这首诗也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对人类的破坏性,呼吁人们珍爱和平,避免战争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