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相思木,声含古塞秋。
琵琶是谁制,长拨别离愁。

一片相思木,声含古塞秋。琵琶是谁制,长拨别离愁。” 这句诗出自宋代诗人宋无的《琵琶》。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 诗句解析
  1. 一片相思木:这里的“相思木”指的是制作琵琶所用的木材,相思树因其坚韧而著称,常用于制作乐器。这种材质的琵琶声音悠扬,能传达出深沉的情感。
  2. 声含古塞秋:描述了琵琶所发出的声音,仿佛包含了古时边塞的秋天气息。这里用“古塞秋”来形容琵琶音乐的深沉与哀婉,如同边关的秋日一般。
  3. 琵琶是谁制:直接提出了一个问题,询问是谁制作了这把琵琶。这个疑问可能暗示着对制作者技艺的好奇,或是对琵琶制作历史的追溯。
  4. 长拨别离愁:最后一句表达了一种情感,琵琶常常被用来表达离愁别绪。通过“长拨”的动作,诗人传递了一种持久而深刻的悲伤情绪。
  • 译文对照
  • 一片相思木,声含古塞秋。(一片相思木,声音里似乎蕴含着古代边关的秋意。)
  • 琵琶是谁制?长拨别离愁。(这把琵琶是由谁制作的?总是触动人们对离别的思念。)
  • 赏析
  1. 主题深刻:这首诗通过描述一把特殊的琵琶和它的声音,引发了对历史、文化和个人情感的回忆与反思。通过对“相思木”和“古塞秋”的描绘,诗人构建了一个充满历史感和情感深度的场景。
  2. 情感丰富:诗句中“长拨别离愁”不仅表现了琵琶音乐本身的情感力量,也反映了听众在聆听过程中的共鸣和感受。这种情感共鸣是诗歌艺术魅力的重要体现,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3. 意象独特:整首诗的语言简洁而富有画面感,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精心挑选的宝石,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这些画面不仅仅是视觉的,更是听觉和情感上的,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

这首短小的诗作通过其独特的意象和深情的文字,展现了中华文化中音乐与人的情感之间的紧密联系。这不仅是对古代工艺的一种赞美,也是对人类共通情感的一种探讨。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是理解中国传统音乐和文化的一个窗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