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杨湾里夕阳微。万里霞光浸落晖。
击楫去,未能归。惊起沙鸥扑鹿飞。
【注释】
绿杨:泛指杨柳。渔父:指打鱼的老头。击楫:敲打船舷,表示有所感慨。归:归来。沙鸥:水边栖息的鸟。
【译文】
夕阳映照着绿杨湾里,万里霞光照得水面波光粼粼。打渔人驾舟离去了,没有能返回家乡。惊起的沙鸥扑打着翅膀飞走了,惊动了栖宿在水中的白鹿。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通过写渔父的身世遭遇,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全诗以“渔父”为中心人物,以“击楫”为关键动作,将渔父的隐逸、归思、失职与落日余晖、沙鸥惊起、白鹿奔逃的景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借景抒情,寄寓着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沉感慨。
首句“绿杨湾里夕阳微”,点明题意,交代出时间是傍晚,地点在绿杨湾里。“绿杨湾”是江南的一个地名,位于今江苏省无锡市西郊。“夕阳微”说明时序是在秋天。“夕阳微”,即日落之时,天已晚,江上景色也渐渐暗淡。“微”,不是“微弱”的意思,而是“轻微”的意思,这里指天色渐暗,光线变得柔和。“微”字写出了日暮天低、残阳如血的黄昏景象,烘托了作者凄凉孤寂的心情,暗示出诗人要写的内容。
次句“万里霞光浸落晖”,“霞光”是指夕阳余辉中的红色光芒。这句的意思是说夕阳的余辉洒遍江面,照得江水一片红艳艳。“浸”,意思是笼罩。这句写出了夕阳照耀下的江面景色:万顷碧波,被染上了层层红霞,显得异常瑰丽。“浸”,是渗透的意思。这一句既写出了江面上的景色,又渲染出一种沉静、凄清的气氛。
“击楫去,未能归”。“击楫”是古代文人用楫来敲打,表示有感而发。这里的“击楫”是象征性的动作,是诗人自比渔夫。“不能归”三字表明他虽想归家却不能回家的悲愤和无奈之情,流露出他内心激荡的感情。诗人在这里用典,化用了《晋书·陶潜传》中陶潜不愿做官的故事:“渊明每有佳处,率以酒浇之,意有所郁结,则命酌于酒,以解其纷乱。”陶潜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隐居田园,这里用陶潜的典故来写自己的处境,表现了内心的苦闷和抑郁。
第三句“惊起沙鸥扑鹿飞”。“惊起”二字写出了惊扰的对象是一群水鸟。因为沙鸥喜欢栖息在水边的沙滩上,它们听到动静就会受惊起飞而去。“扑”“飞”这两个字生动地表现了水鸟受惊后的情景。“白鹿”指水中的白鹿。这几句诗描写了渔夫乘着小船在江上悠然自得地划桨,忽然间惊起了栖息在岸边的沙鸥,并把栖息在江中的白鹿惊走的情景。这两句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所遇非人和自己无法摆脱困境的无奈心情。
第四句“沙鸥”和前一句的“鹿”都是动宾结构,“扑鹿飞”三个字连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动词短语,表现出沙鸥和白鹿都被惊起的情景。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通过写渔父的身世遭遇,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全诗以“渔父”为中心人物,以“击楫”为关键动作,将渔父的隐逸、归思、失职与落日余晖、沙鸥惊起、白鹿奔逃的景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借景抒情,寄寓着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深沉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