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何为兮厉于乡,祀有时兮享有尝。赭白马兮青盖,明而无兮晦而在。
屏方相兮去傩,神巫进兮舞且歌。雄欣欣兮远逝,不水旱兮不疵厉。
乐吾民兮世世。

【赏析】

本诗是一首祭祀神祇的乐章。诗中以雄壮的笔调描写了祭祀时的情景:

一、首四句写祭祀时的仪式。“雄何为兮厉于乡”,雄,指山神;何为,为什么;厉,同“厉”,威猛貌。意思是说山神为什么要在乡里显神威呢?“祀有时兮享有尝”,祭时有定期,享用也有个限度。“赭白马兮青盖,明而无兮晦而在”二句用典。《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晋侯)使阴子(贾季)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及泾、渭而南,造宫于阳樊。……阴子受之。”杜预注:“阳樊,地名。……阳樊者,秦地名也。其地在泾水之阳,故称阳樊。”《国语·鲁语上》:“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韦昭注:“远方诸侯各献其国之重器。……九州之外皆入贡焉。”又《礼记·郊特牲》说:“东方曰青丘,其镇之神为太牢。”郑玄注:“东方之国有青丘国。”《史记·封禅书》:“自黄初以来,文帝所到,未尝不澍雨沾足。”李斯作《始皇本纪》,因秦始皇曾到过东郡,遂言此郡山川祠后土神。“明而无兮晦而在”,“明”与“晦”相对,“无”与“在”相对。《庄子·逍遥游》:“日出东沼,入乎西泽,四野咸然,风乎南郢之大矣,不足以一毫芒。”郭象注:“言光耀照彻,无所不照。”陆德明释文引郭庆藩曰:“‘明’字,谓日色光明。‘晦’谓日暗也。”王先谦集解引顾观光曰:“‘明而无’,犹云‘明而不晦’。”王夫之通释:“‘明而无’,犹云‘明而不晦’。‘晦而在’,犹云‘晦而可见’。‘在’,见也。”“屏方相兮去傩,神巫进兮舞且歌。雄欣欣兮远逝,不水旱兮不疵厉。”“屏”,通“扑”。《尔雅·释诂》:“屏,息也。”“方相”,据《周礼·夏官·方相氏》载:“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以索室驱疫,大丧则亦如之。”“傩”(nuó),古代的一种民间舞蹈。郑玄笺:“傩,逐疫也。”王充《论衡·恢国篇》:“今世疾疫死亡者众,或至灭门灭绝。非天灾也。……使病鬼害人,则疫气独行。……若人被鬼神所病,则为鬼魅所害。……鬼魅者,非人也。……天地之间,有鬼神。……鬼神能生万物,亦能杀万物。”《汉书·艺文志》载:“方相氏掌万民之凶厄……以道之剧。”《太平御览·人事部》载:“方相氏,古名傩也。”《淮南子·修务训》说:“今之为方士者,戴方帽而总法领,挟毒鼠而出穴中,入深泉之下,以寻久冥之鬼神。”王夫之通释:“‘方相’即方相氏也。……方相氏,古之方士……方相氏之职在‘傩’,则方相氏者,当为方术之士。‘傩’者,驱逐疾病之鬼魅,使不伤害人民也。”《吕氏春秋·孟春纪》:“方相氏,古之遗者也。天子孟冬招摇白旗,吹白和铃,策桃木板,以其兵击祛除恶气。”高诱注:“‘祛’,恶气之名。”“舞且歌”,表演内容之一。《论语·八佾》:“舞凤羽,歌《采菽》。笙镛以间之。君子至斯,彼己而已矣。”“雄欣欣兮远逝”,“雄”,这里指山神;“欣欣”,快乐的样子。《诗经·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出入风议,或为国来宾;或美或恶;庶几无罪,并受其福。”毛传:“燕燕,喜乐之貌。”“不水旱兮不疵厉”,意为不遇水旱灾害而没有灾害。《周易·屯卦》:“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乾而吉。”(《周易正羲》)孔颖达疏:“无咎者,谓不遭水旱灾害之咎。”王弼注:“‘水旱’,谓岁凶也。……无咎,谓无凶祸也。……谓不值岁凶之难也。”“乐吾民兮世世”,意在祈祝民众永远幸福平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