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客里厌驰驱,故向伊川好处居。
刚受一廛同许子,谁知四壁过相如。
厥田不称中中赋,此事真堪咄咄书。
疲俗脂膏今已尽,看看鞭算及舟车。
【译文】
几年客居生活已厌倦奔驰,故向伊川好处居住。
刚受一廛同许子一样,谁知四壁过相如。
厥田不称中中赋,这件事真堪咄咄书。
疲俗脂膏今已尽,看看鞭算及舟车。
【注释】
①“几年”二句:言自己几年来在外为官,已厌恶了奔波劳顿。
②“故”三句:言自己因年老力衰,所以选择在伊川的一处好地方居住下来。
③“刚”二句:言自己刚刚获得一块土地,就像许由一样过着隐士生活;然而又像相如一样拥有四壁之家。
④“厥田”二句:言这块土地并不合宜耕种,所以赋税也相应地少一些。
⑤“此事”二句:言这种税赋的制度真是令人愤恨的事情。
⑥“疲俗”三句:言由于税赋繁重,百姓疲于奔命,已经用完了脂膏。
⑦“看看”二句:言看到百姓这样,不禁要计算一下什么时候能够停止这种劳役和税赋。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任职洛阳时写给友人周文之的。当时作者正在洛阳任伊阳令,周文之则任伊阳令的录事参军(即主簿)。伊阳县在今河南汝阳附近,属汝州,地处豫西山区,山多田少,民苦赋重,因而诗人对当地的税制十分不满。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情况而作的。
首联写初到伊阳时的感受,意谓这几年做官生活已厌烦奔走忙碌。“厌驰驱”,指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客里”,即寄寓异乡之意。“居”,犹住也。“故向”犹言因此。“伊川”即伊阙(今河南洛阳西南),因有伊水横贯其中而得名。“好事”、“好事”即指好的地方。这里指伊阳县。“中中”,《汉书·食货志》引《韩诗》:“谷禄之入,当平分秋毫。”颜师古注:“‘中’字或为错,言其平均也。”王先谦集解引郑氏曰:“‘中中’者,言中均之也。”按,此处“中中”应作“中等”。意思是说,虽然得到了一块土地,但所得与所费相比却还差得远,所以说是一“中”。
颔联写自己的理想居所。“刚受”、“刚受”即刚刚得到的意思。“许子”即许由,传说他隐居箕山,躬耕以食,不慕荣利。“相如”,即司马相如,西汉著名辞赋家,曾出使西南夷,因功封为右丞相。此处指自己虽获一廛之地,但如同许由般过着隐士生活,又如同司马相如般具有高屋建瓴之势。
颈联写当地赋税制度的弊端。“厥田”是田地的意思,“不称”即不适宜。“中中赋”指中等的田赋。“咄咄书”语出《庄子·逍遥游》,原谓“适来夫子之馆”,后用以形容文章写得快,此处指税赋太重。《汉书·食货志》:“(汉宣帝)下大农官收丰年之半。”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丰年半之租。”
尾联写税赋繁重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疲俗”即疲于奔命的百姓,“脂膏”指人民的膏血。“鞭算”,即征派。“及舟车”犹言连累。“鞭算及舟车”,意谓税赋沉重,使得百姓疲于奔命,甚至为了纳税而不得不连累舟车。
全诗以议论为主,夹以叙事写景抒怀,语言平易通俗,情调深沉激越,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