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公昔在宋盛时,文采才名动天地。
暮年筑居向沧浪,草圣相传世尤贵。
积书为林墨为池,长歌散发鬓如丝。
风流百岁不泯灭,及此士论无磷淄。
忆昔尝为吴下客,刺船携酒访陈迹。
却思重游不可得,临风悽然念畴昔。

《沧浪亭》

苏公昔在宋盛时,文采才名动天地。——苏公:指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苏轼(字子瞻)。“文采”“才名”二句:指他的诗书画俱精绝,影响极大。“文采”三句:说他的诗文书法皆冠绝当世,为后人所传颂。苏东坡曾自言:“吾书虽不甚佳,然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暮年筑居向沧浪,草圣相传世尤贵。——苏轼晚年退隐黄州,建沧浪亭于黄州城外的江中,并在此读书作画,以山水为伴。“暮年”一句:说苏轼晚年在黄州筑亭定居,这里泛指他晚年的居住地。“草圣”两句:苏轼的草书天下无双,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世人珍视。“草圣”句:苏轼有诗云:“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次韵曹辅寄题竹溪寺》)“世尤贵”句:苏轼的书法被世人认为最为珍贵,流传甚广。“草圣”句:苏轼的草书举世闻名,被视为稀世珍宝,流传很广。

积书为林墨为池,长歌散发鬓如丝。——苏轼喜欢藏书,他在沧浪亭旁建了书屋,将书籍积累成山,墨汁洒遍亭下池塘,终日高歌长吟,直到白发苍苍。“积书”四句:苏轼在沧浪亭旁建一石室,名为“载酒”,收藏了大量古书,并常在其中饮酒赋诗。“发”字原缺,据上下文推断当为“白”字。“长歌”三句:苏轼经常在沧浪亭内饮酒赋诗,直到头发花白。“长歌”句:苏轼喜欢饮酒赋诗,饮酒至醉,则挥毫作诗,直至白发。

风流百岁不泯灭,及此士论无磷淄。——苏轼一生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即使身处困境,也能保持自己的风采。“风流”二句:说苏轼的一生充满了才华和风度,即使在困境中,也绝不泯灭自己的光芒。“风流”句:苏轼的才华和风度非常出众,即便处在困境中,也丝毫不减当年。“及此”二句:苏轼的一生充满了才华和风度,即使在困境中,也绝不泯灭自己的光芒。

忆昔尝为吴下客,刺船携酒访陈迹。——苏轼曾经担任过吴县县令,在任期间,经常带着笔墨去拜访一些老朋友或故人,留下不少诗篇。“忆昔”二句:回忆过去曾在黄州做县官,时常携带笔墨去拜访朋友。“忆昔”句:苏轼在黄州任职期间,经常带书前往拜访朋友。“重游”二句:苏轼曾经多次来到黄州,但因种种原因未能重游沧浪亭。“重游”句:苏轼曾多次来到黄州,但因种种原因未能重游。“临风”二句:站在沧浪亭外临风眺望,想起过去的岁月,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临风”二句:站在沧浪亭外临风眺望,思绪万千,不禁感慨万千。

却思重游不可得,临风凄然念畴昔。——苏轼虽然多次来到黄州,但每次离去时总是依依不舍,心中充满思念之情。“却思”二句:苏轼虽然多次来到黄州,但每次离去时总是依依不舍,心中充满思念之情。“临风”二句:在沧浪亭外临风眺望,想起过去的岁月,心中不禁感慨万千。“临风”二句:站在沧浪亭外临风眺望,思绪万千,不禁感慨万千。

赏析: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政治家、医学家,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他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始终保持着一颗豁达开朗之心。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晚年在沧浪亭的生活情景。他在这里读书作画,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他感到越来越难以适应这种生活。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每天到沧浪亭来散心养性。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对沧浪亭的深厚感情。他不仅把沧浪亭视为自己的家园,而且把它当作自己的精神寄托。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只要想到沧浪亭,他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过去的美好时光,以及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这些美好的回忆让苏轼在孤独中依然感到幸福。

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感受到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由、快乐和幸福。而要实现这些目标,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和品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意义和价值。

这首诗通过对沧浪亭的描绘,展现了苏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人生哲理。它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保持一颗豁达开朗的心,珍惜眼前的一切,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