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登天坛山,洒然清吟目。
群峰如儿孙,罗列三十六。
支藤陟曾巅,中有少室屋。
山人化飞仙,庭除生苜蓿。
古碑野火烧,剥落字难读。
雏鹿卧幽岩,孤鸟响空谷。
解鞍小迟留,偷闲半日足。
长啸归去来,题诗纪幽独。
天坛山
我登上了天坛山,心情豁然开朗,放声高歌。
群峰如儿孙,罗列三十六座。
支藤陟曾巅,中有少室屋。
山人化飞仙,庭除生苜蓿。
古碑野火烧,剥落字难读。
雏鹿卧幽岩,孤鸟响空谷。
解鞍小迟留,偷闲半日足。
长啸归去来,题诗纪幽独。
注释:
- 登:攀登
- 洒然清吟目:形容诗人登山时的轻松愉快心情
- 群峰如儿孙:指山峰像众多的子孙一样排列
- 罗列三十六:形容山峰众多如儿孙般排布
- 支藤陟曾巅:攀登至山顶
- 少室屋:少室山中的庙宇或建筑
- 山人化飞仙:诗人化身为仙人在山中漫游
- 庭除生苜蓿:庭院里生长着苜蓿草
- 野火:野火烧毁的古碑
- 剥落字难读:因为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 雏鹿卧幽岩:幼鹿在岩石间栖息
- 孤鸟响空谷:孤独的鸟儿在山谷中鸣叫
- 解鞍小迟留:放下马鞍休息了一会儿
- 偷闲半日足:利用片刻时间休息放松
- 长啸归去来:长啸一声,意兴阑珊地离去
- 题诗纪幽独:写下诗句以记录自己独自隐居的情趣与寂寞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登山观景的情景,通过丰富的自然意象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首句“我登天坛山,洒然清吟目”开篇明义,诗人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踏上了天坛山,用“洒然”一词表现了内心的畅快与无忧。随后的景物描写如“群峰如儿孙,罗列三十六”“支藤陟曾巅,中有少室屋”“山人化飞仙”,不仅勾勒出一幅壮观的自然画卷,还蕴含了对自然和谐、超脱尘世的美好祝愿。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转而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孤鸟响空谷”,“解鞍小迟留”,“长啸归去来”。这些细节描写既显示了诗人的悠闲生活态度,也体现了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状态的向往。而最后的两句“题诗纪幽独”则点明了整首诗的主题——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个人心境的抒发,诗人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怀念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这首诗通过对天坛山的细致描绘,结合诗人的内心体验,展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宁静世界。诗人借助自然景物传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隐逸生活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