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城高,昔人堕废今人劳。城中居民负土石,城上畚锸卒伍操。
去年外壕深地底,今年内城插天起。红旗东接汉阳小,白璧西沉赣江水。
杵声未改筑者殊,人事往往如传车。荒碑断础悉舆致,仙宫梵宇空无馀。
欢呼拦街走童孺,明年移家城里住。抱关旧卒鬓如丝,泪堕鸦啼城下树。
城坚池浚侔金汤,此地他年为战场。
【注释】
郡城高:郡,古代行政区划名,相当于县。高,指地势高峻。郡城高,即指郡城地势高峻。堕废今人劳:今人,指当时的人。堕废,毁坏、残破之意。今人劳,意谓今天的人都付出了劳动,却使这座城池变成了废墟。城中居民负土石:居民,指平民百姓。负土石,指他们背起泥土石块,筑城修路。畚锸卒伍操:畚,一种用竹片编成的农具;锸,也是农具的一种,有锹和锄头两种功能,用于掘土和平整土地。卒(zú),旧时对士兵的称谓。卒伍,即士卒。操,持、拿着。畚锸卒伍操,意为士卒们扛着畚锸,正在劳作。
去年外壕深地底,今年内城插天起:外壕,指城外护城河。地底,指地下。内城,指城内城墙。插天起,形容城墙直插云霄,高大雄伟。
红旗东接汉阳小,白璧西沉赣江水:红旗,指战旗。汉阳,地名,在今湖北武汉市。小,同“少”,很少的意思。白璧,指美玉。西沉赣江水,指美玉从江中浮出。
杵声未改筑者殊:杵,舂米的木棒。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刘备为抵御曹军的进攻,派诸葛亮守荆州,诸葛亮采取屯兵自固、据险而守的策略,并修筑工事,加固城防。杵声未改,指筑城的工作仍在继续。筑者殊,意谓筑城的工匠们非常辛苦。
人事往往如传车:传车,指传递消息的人。人事往往如传车,指战事频繁,传递消息的人络绎不绝。
荒碑断础悉舆致:荒碑断础,指被战争破坏的碑石和倒塌的基石。悉舆致,全部运来。
仙宫梵宇空无馀:仙宫梵宇,指神仙居住的地方和佛教寺院。空无馀,指这些建筑都已不复存在。
欢呼拦街走童孺:儿童和少年们欢跃着跑到大街上去玩耍。
明年移家城里住:明年,指将来的一年。移家城里住,意谓将搬进城里居住生活。
抱关旧卒鬓如丝:抱关,指守城门的官兵。关,古称门楼为关。旧卒,老军人,指守城的老兵。鬓如丝,指他们的鬓发已白。
泪堕鸦啼城下树:泪水流到树上时,乌鸦也发出鸣叫声。
城坚池浚侔金汤:城坚,指坚固的城墙。池浚,指护城河挖得很深。侔金汤,比喻十分坚固。
此地他年为战场:此,指这里。为战场,指将来这里会成为战场。
【赏析】
这是一首写建安十九年(214年)孙权遣吕蒙攻取荆州后,关羽北伐襄樊受阻于当阳的《与诸将军书》。诗中通过描写孙权军队攻城略地的场面,揭露了吴蜀之间的矛盾,表现了孙权欲吞并荆州、统一江南的野心。
全诗共八句四十字,前四句写孙权军队进攻荆州的壮举,后四句写孙权军队占领当阳后的暴行。首四句是说孙权的军队在进攻荆州时,气势磅礴,势不可挡。“郡城高”,写出了孙权军队进攻荆州时的威势;“昔人堕废今人劳”二句,指出由于孙权军队的攻势凶猛,荆州军民不得不疲于防守,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去年外壕深地底,今年内城插天起。”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孙权军队攻城的艰难情景:去年的护城河都淹没在地下了,今年城墙又拔地而起。这两句话不仅说明了孙权军队攻城的艰辛,更表明了孙权欲夺荆州的决心。
接着四句转入写孙权军队占领荆州后的情形。诗人首先以“红旗”点明是孙权的军队进入荆门;然后以“白璧”暗喻刘备的宝物——蜀中的美玉;最后以“仙宫梵宇空无馀”一句结束全诗,既表达了诗人对于孙权军队占领荆州后所建佛寺和宝殿的惋惜之情,也暗示了孙权欲夺荆州后必将建立许多佛寺和宝殿的野心。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很高的成就。首先,诗人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如“郡城高”“堕废今人劳”两句,通过孙权军队攻入荆州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气魄与荆州军民的辛劳相对照,有力地揭露了孙权欲吞并荆州、统一江南的野心。其次,诗人擅长采用铺陈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如“去年外壕深地底”,“今年内城插天起”,诗人没有直接陈述自己的感受,而是通过写孙权军队攻城的艰难情景来表现其气势之盛。再次,诗人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如“杵声未改筑者殊”,“人事往往如传车”,“荒碑断础悉舆致”,“笑语欢哗喧满路”等句子,都是通过对现实景象的夸大渲染,来表现孙权军队占领荆州后所造成的混乱局面。此外,诗人还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来丰富诗歌的内容,增加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但它不是简单地记叙事实,而是借叙述史事来抒发作者的政治见解和情感态度。因此,它既是一篇政治抒情诗,又是一篇议论性很强的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