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壶皆古制,此制独精奇。
昔自远公创,今传燕地规。
范金筒有量,剡木箭相宜。
翠盖旁承注,芳心递转移。
潜机分昼夜,浮刻定干支。
颇忆仙人掌,还疑太华池。
警更严国典,呼旦肃官仪。
淮甸谯楼丽,韩铭款识垂。
绣衣朝发令,编户业趋时。
只恐徵书促,听筹觐玉墀。

【注释】

  1. 赋得:古体诗的一种形式,即“乐府”体的变体。
  2. 漏壶:一种古代计时器,以水银或沙石来计时刻。
  3. 古制:古老的制度。
  4. 此制:此指“漏壶”。精奇:精巧奇特。
  5. 远公:东晋时期高僧慧理(公元386-451),曾为庐山东林寺开山和尚。他于西元419年(东晋安帝绍兴三年)发明“鸡鸣报时法”,在寺院中设置木人,让它们按时击响铜钟报晓。
  6. 燕地:今河北、辽宁一带,古代属燕国。
  7. 范金筒有量:用金属制造的计时器,有刻度可以计量时间的长短。
  8. 剡木箭相宜:用剡木制作的工具,适宜用来发射箭矢。
  9. 翠盖:绿色的盖子。
  10. 芳心递转移:绿色的东西随着时间推移而变色。
  11. 潜机分昼夜:计时器内机械的活动可以分辨出日夜更替。
  12. 浮刻定干支:计时器的浮盘能显示天象和节气。
  13. 颇忆仙人掌:“仙人掌”是一种传说中的计时器,它的形状像仙人手持的手掌。
  14. 还疑太华池:太华池是指一个古代传说中的水池,传说是黄帝用来计时的地方。
  15. 警更严国典:警戒更加严格地遵守国家的法令。
  16. 呼旦肃官仪:“呼旦”意为早晨,“肃官仪”意为整顿官吏的礼仪。
  17. 淮甸谯楼丽:淮地的城楼非常美丽。
  18. 韩铭款识垂:韩铭是汉代的一个著名官员,他的事迹被刻在碑上流传后世。
  19. 绣衣朝发令:穿着绣着花纹的衣服的官员早上出发执行任务。
  20. 编户业趋时:百姓们都忙于追求功名利禄。
  21. 只恐徵书促:只怕征召文书催促。这里“徵书”是皇帝下达的征兵文告。
  22. 听筹觐玉墀:听到号令就进见皇帝的台阶前。这里的“听”是指等待命令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唐寅所作的《赋得莲花漏送宗正多尔济巴勒公惟中赴淮东监宪任》一诗,全诗共四十六句,每四句一组,每组的前一句是题目,后三句分别是七言绝句,描写了当时计时工具的特点以及使用情况。
    整首诗语言优美,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通过对计时工具的描绘,展现了古代人民对时间的重视和尊重。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关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