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生宇内有万殊,本之一气随盈虚。
木兮竹兮岂同类,吾自丧吾渠忘渠。
神全形枯真散木,束翠棱棱一丛竹。
岂其无用全天年,犹有琅玕在其腹。
苍苔蚀尽风雨根,岂愿斫削为牺尊。
岁寒相与数君子,满目桃李争新春。

【诗句】

物生宇内有万殊,本之一气随盈虚。

木兮竹兮岂同类,吾自丧吾渠忘渠。

神全形枯真散木,束翠棱棱一丛竹。

岂其无用全天年,犹有琅玕在其腹。

苍苔蚀尽风雨根,岂愿斫削为牺尊。

岁寒相与数君子,满目桃李争新春。

【译文】
万物生长在宇宙中各有千奇百怪,原本是同出一源随着盈虚变化。
竹子啊树木呀哪能说不是同一种,我却丢失了我本来的样子而忘记了它。
精神完满形体枯寂的真如木头,一束翠绿棱棱分明像竹林一样。
难道没有用处才能保持一年之长,还依然有美玉般的灵芝藏在它的腹中。
苍苔侵蚀着风雨留下的根部,哪还愿意被砍伐雕刻成为酒樽。
岁寒三友与我相伴共度寒冬,眼前桃花李花开得正艳争春。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咏叹木和竹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首句“物生宇内有万殊”,表达了宇宙中万物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景象。接着第二句“本之一气随盈虚”,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是相通的,无论何种事物都是一气所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盈或虚。
接下来的四句分别描写了木和竹的特征。诗人以“木兮竹兮”开篇,表达了对木和竹的喜爱,认为它们虽不同种类却有相似之处。接下来,诗人又用反问的方式,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对于木和竹的独特理解和感受。最后两句“神全形枯真散木,束翠棱棱一丛竹。”则直接描绘了木和竹的形象特点,展现了它们的生命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第五句“岂其无用全天年”,表达了诗人对于事物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他认为即使是无用的东西,也能保持一生的安宁和幸福。这里的“岂其”表示反问,表达了诗人对于事物的质疑和反思。
第六句“犹有琅玕在其腹”,则更进一步地揭示了木和竹的内在价值。诗人认为虽然木和竹外在形态各异,但它们的内在价值却是相同的。这里的“琅玕”指的是珍贵的美玉,象征着木和竹内在的珍贵品质。
第七句“苍苔蚀尽风雨根”,则描绘了木和竹经受风霜雨雪考验的情景。诗人用“苍苔”和“风雨”来形容自然环境的恶劣,表达了木和竹顽强生存的决心和勇气。这里的“蚀尽”意味着侵蚀殆尽,形容时间对木和竹的无情摧残。
第八句“岂愿斫削为牺尊”,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追求的坚守。他不愿意将木和竹仅仅作为器具来使用,而是希望它们能够继续传承自己的价值和精神。这里的“牺尊”指的是祭祀用的酒器,象征着木和竹的尊贵地位。
第九句“岁寒相与数君子”,则描述了诗人与木和竹共同度过寒冷岁月的情境。这里的“岁寒”指的是冬天,象征着时间的艰难和磨砺。诗人通过与木和竹相伴度过了寒冷的岁月,表达了自己与它们之间的深厚情感。
第十句“满目桃李争新春”,则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到来和万物复苏的景象。诗人用“桃李”比喻木和竹等植物,表达了自己对生命活力和春天气息的热爱。这里的“争新春”则展现了木和竹等植物在春天中竞相绽放的景象,彰显了它们的生机与活力。
整首诗通过咏叹木和竹来抒发了诗人的人生感悟和志向情怀。诗人用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理思想,将木和竹等自然元素与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相结合,展现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咏物抒情手法,通过对自然界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