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卷长河雨声歇,掠面惊沙草如雪。
乱山青尽天茫茫,万里孤云没飞鹘。
啼乌城上行人稀,白杨萧萧冢累累。
目断清明原上路,日暮纸钱撩乱飞。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人的情感,注意理解诗歌形象,把握作品结构,分析诗歌主题等。
此题是一道诗歌鉴赏综合题,考查的内容涉及“炼字”“意象”和“手法”。首先,“风卷长河雨声歇,掠面惊沙草如雪。”一句,写景,描绘了一幅风卷长河、雨过天晴、草叶上沾满黄沙的草原图。“掠面惊沙”写出了风吹动草梢的情景,“草如雪”写出了草原上的草被风吹得凌乱的样子。“草如雪”中的“雪”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草叶上沾满黄沙”比作“白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草叶上的黄沙随风飘散的情形。
第二句“乱山青尽天茫茫,万里孤云没飞鹘。”写景,描绘出了一望无际的天空和远处的孤云。“青尽”二字用得传神,写出了远山的颜色由浓绿逐渐变得淡薄。“万里孤云没飞鹘”写出了天空中只有一片白云,没有其他鸟儿的身影。“万里”写出了距离之长,“孤云”突出了云的孤单。“没飞鹘”写出了飞鹘消失于天际。
第三句“啼乌城上行人稀,白杨萧萧冢累累。”写景,描绘出了荒凉的墓园和稀少的游人。“啼乌”是指乌鸦,“鸣”指叫声,写出了乌鸦在城头上不停地叫唤,写出了荒无人烟的墓地。“冢累累”写出了坟墓一个挨着一个。“萧萧”是形容声音的词,写出了风吹拂着坟头发出的声音。
第四句“目断清明原上路,日暮纸钱撩乱飞。”写景,描绘出了清明时节的野外景象。“目断”一词写出了作者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凄凉的景象。“纸钱”是指祭奠用的纸钱,作者看见的是人们焚烧纸钱时飘落在空中的纸钱。“日暮纸钱撩乱飞”写出了傍晚时分,纸钱被风吹得到处都是。
【答案】
原上
风卷长河雨声歇,掠面惊沙草如雪。
乱山青尽天茫茫,万里孤云没飞鹘。
啼乌城上行人稀,白杨萧萧冢累累。
目断清明原上路,日暮纸钱撩乱飞。
译文:
风卷起长河,大雨停息,草叶上沾满了黄沙,就像雪花一样。
远山渐渐变淡,天空显得十分空旷,只见一片白云,不见其他的飞鸟。
城头上乌鸦不停鸣叫,坟头堆积着许多坟墓。
我目送着清明路上的行人渐行渐远,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才看到纸钱被风吹得到处乱飞。
赏析:
首联两句,先以自然景色为背景,勾画出了一幅辽阔、壮阔、苍凉的边塞风光图。“风卷长河雨声歇,掠面惊沙草如雪”,风卷动长河之水,雨声也戛然而止,那漫天飞舞的黄沙扑向脸上,令人心惊胆寒,而那草叶上沾满黄沙的景象又如同积雪一般。这两句诗把边塞的恶劣环境写得入木三分。
接着两句,描写了边塞的自然景观。“乱山青尽天茫茫,万里孤云没飞鹘”,远山上的山峰都呈现出一种青色,天空也显得非常空旷,只见一片洁白的白云,不见其他的飞鸟。这两句诗通过写远山、天空、孤云,渲染出一派苍凉凄清的气氛。
接下来两句,描写了边塞的人文景观。“啼乌城上行人稀,白杨萧萧冢累累”,城头的乌鸦不停地叫着,坟墓一座连着一座。这里既写出了荒凉的墓园、稀少的游人,又写出了风声、松涛之声。
最后两句,点明了边塞的时间和气氛。“目断清明原上路,日暮纸钱撩乱飞”,我在清明节的原野上目送着行人离去,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才看到纸钱被风吹得到处乱飞。这两句诗把边塞的气候和风俗写得入木三分。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的作品之一,他此时已经离开了长安十年左右,远离了朝廷,所以这首诗中充满了对朝廷的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