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懒愧前垢,晨起亦已勤。
开门扫积叶,苔色一何新。
不知何夕雨,馀湿未生尘。
初日照修竹,青山可怜人。
俯仰衡门下,谁知此意真。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内容,并结合诗句进行理解与赏析。

“石湖”句:石湖是苏轼晚年的居所。石湖在今湖北黄州市南。苏轼曾于熙宁九年(1076)至元祐元年(1086)间,任杭州通判,知州时曾筑堤以防洪水,后因受秦观牵连,被贬至黄州。此诗作于元祐元年(1086),时苏轼在黄州的石湖居住。前句说自己过去懒散,对世事不关心,所以没有打扫庭院,现在早起了也勤快地扫地。“过懒愧前垢”,惭愧自己以前的懒惰。“晨起亦已勤”,早起也勤奋地扫院子。“开门扫积叶,苔色一何新”写扫落叶,发现地上的苔藓颜色新鲜,非常美丽。“不知何夕雨,馀湿未生尘。”诗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下过雨,雨水还残留在地上,没有使地面起尘埃。“初日照修竹,青山可怜人。”初升的红日照亮了修长翠绿的竹林,而青山则令人感到可爱。“俯仰衡门下,谁知此意真”的意思是低头仰视衡门,不知道这真正的意思是什么。“俯仰”指俯仰之间,这里用来形容自己的心境。“衡门”是简陋的门户,这里用来象征隐居的生活。末句说低头仰视衡门,不知道这真正的意思是什么。“衡门”是简陋的门户,这里用来象征隐居的生活。末句说低头仰视衡门,不知道这真正的意思是什么。诗人自比为“青山可怜人”。

【答案】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石湖隐居时的生活情景。首联写他以前懒散,现在早起了也勤奋地扫院子,感叹自己不知

道什么时候才下过雨,雨水还未干,还没有使地面起尘埃。颔联写他看到地上的苔藓颜色新鲜,非常美丽。颈联写

他俯仰瞻顾,不知道这真正的意思是什么。末联写他自比为青山,表现了他那种超然物外的情趣。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抒怀诗,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对石湖景色的描写来反映自己的心境,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厌倦和隐逸的

追求。全诗清新自然,情韵飘逸。

首联“过懒愧前垢,晨起亦已勤”,诗人回忆自己过去的懒惰,现在早起了也勤奋地扫院子。“过懒愧前垢”,惭愧自己

以前的懒惰。“晨起亦已勤”,早起也勤奋地扫院子。这句写出了诗人早起后的心情状态,表现了诗人对政事的厌倦和对

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即早晨。

颔联“开门扫积叶,苔色一何新”,开门后看到满地落叶,诗人发现地上的苔藓颜色新鲜,非常美丽。“不知何夕雨

,馀湿未生尘。”诗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下过雨,雨水还残留在地上,没有使地面起尘埃。“初日照修竹,青山可怜人”

写初升的红日照亮了修长翠绿的竹林,诗人俯仰瞻顾,不知道这真正的意思是什么。“不知何夕雨”意思是诗人不知

道什么时候才下过雨。“余湿未生尘”意思是雨水还未完全消失,地面还残留着一些湿润的痕迹。两句诗中诗人通过观察

景物,表现出了自己闲适的心态和淡泊名利的思想。

颈联“俯仰衡门下,谁知此意真”意思是低头仰视衡门,不知道这真正的意思是什么。“俯仰”指俯仰之间,用来形容

自己的心境。“衡门”是简陋的门户,这里用来象征隐居的生活。尾联“青山可怜人”意思是青山是多么可爱啊!尾联表

现的是诗人对青山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写自己隐居的生活和心情,通过描绘石湖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厌倦的情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