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冰春尽水无声,靠岸钩鱼羡击冰。
乍远南州如梦蝶,暂游北海若飞鹏。
隋堤柳絮风何处,越岭梅花信莫凭。
试暂停鞭望西北,迎风羸马不堪乘。

【注释】:

  1. 过闾(lú)居河四首。闾居,指洛阳,作者曾于大业七年(611),随从父任洛州参军,寓居于洛阳。四首诗,是说作者在洛阳时所作四首诗。
  2. 春尽水无声。春尽,犹言春天过去了。冰解河冻,水响潺潺。
  3. 靠岸钩鱼羡击冰。靠岸,指停泊在河边。击冰,指凿冰捕鱼。
  4. 乍远南州如梦蝶。乍,忽然。南州,泛指南方。比喻自己像一只梦游的蝴蝶,飘忽不定,难以捉摸。
  5. 暂游北海若飞鹏。北海,泛指北方。比喻自己像一只飞翔的鹏鸟,高飞远举,不受拘束。
  6. 隋堤柳絮风何处。隋堤柳絮,借指隋炀帝修筑的洛阳城。隋堤柳絮随风飞舞,暗示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7. 越岭梅花信莫凭。越岭,指越过五岭山脉。梅花,借指岭南地区。信莫凭,意谓不要寄予希望。
  8. 试暂停鞭望西北,迎风羸马不堪乘。停鞭,停止鞭打,指休息片刻。羸,瘦弱。

【译文】:
河面冰冻了春天已过去河水不再流动,靠岸捕鱼羡慕那些凿冰捕鱼的人;突然离开南州如同做梦一样令人恍惚,短暂地游览北海如同飞翔的鹏鸟般自由。隋朝堤岸上飘散着像柳絮一样的雪花随风飞舞,越过五岭山岭的梅花却无法再寄托我的希望。试着停下鞭子望着西北的方向,迎着狂风我那瘦弱的骏马实在无法再继续赶路。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大业七年(公元611年)随从父亲到洛阳任官期间,写的一组抒情诗。这组诗以洛阳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对故人、对往事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无奈。

第一句“河冰春尽水无声”描绘了一个寒冷而又寂静的冬日景象。河水因冰封而静止不动,发出轻微的声响,显得格外清冷。这里不仅写出了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还表达了诗人对于冬天的感慨和对春天即将到来的喜悦与期待。

第二句“靠岸钓鱼羡击冰”则通过对比来突出诗人内心的感受。他虽然身处寒冷的河岸边,但是能够看到有人正在凿冰捕鱼,这种生活状态让他不禁心生羡慕。这既反映了他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也表现出他在困境中的无奈和孤独。

第三句“乍远南州如梦蝶”,进一步将诗人的心境与梦境相连结起来。他突然远离了熟悉的南州,就像梦中的蝴蝶一样飘忽不定,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和未来。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迷茫。

第四句“暂游北海若飞鹏”则描绘了他短暂的旅行体验。他像是一只自由的飞鹏,遨游在广阔的北海上空,享受着无拘无束的乐趣。这反映了诗人对于自由的向往和对于束缚的摆脱。

最后一句“隋堤柳絮风何处”则是对整个诗歌主题的总结。隋堤柳絮随风飘散的景象,象征着诗人心中无法安定的情感和思绪。同时,这也表达了他对过去的怀念以及对未来无法确定的担忧。

这首诗通过对洛阳的描写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未来的迷茫感。它既是对个人经历的回顾,也是对人生旅途中种种情感和思考的表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