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中亦有白头翁,底事卑栖向棘丛。
不道朝阳孤凤好,飞鸣元只在梧桐。
【注】画棘丛白头翁:唐代崔道融《鹤诗》中有:“白头鸣处白,赤足舞时红。画棘丛中老,苍梧天上翁”。此句取其意。
鸟中亦有白头翁,底事卑栖向棘丛?
(在鸟类中也有白头翁,为什么却向荆棘丛中栖息呢?)
不道朝阳孤凤好,飞鸣元只在梧桐。
(不说孤独的凤凰好,其实它们飞鸣的地方就是梧桐树!)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画棘丛白头翁”为题,写白头翁栖息于丛棘之中。白头翁,即白头雕,是猛禽。它的羽毛呈灰褐色,头部和颈部有白色斑纹,体形似鹰而稍小。它喜欢栖息在高大的树木上,如梧桐树上。这首诗通过描写“白头翁”这一动物的生活习性来比喻人。
全诗共四句,第一句点出“白头翁”栖息于丛棘之中,第二句写“白头翁”为何要栖息于丛棘之中,最后一句说明白头翁在梧桐树上飞鸣。
“画棘丛白头翁”,起首一句,直接描写“白头翁”栖息于丛棘之中。这里的“画棘丛”,指的是丛棘,即灌木丛。丛棘是许多灌木密集地生长在一起形成的一片林子。“棘”,“丛棘”的简称。丛棘中,荆棘最为密集,所以称为“棘”。丛棘多生杂草,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只有凶猛的鸟类才能在这种环境中生存下来。
“白头翁”是猛禽,它长着一双犀利的眼睛,一对锋利的爪牙,善于捕食。它生活在北方地区,主要栖息在森林、草原和丘陵地带,也见于山地、河谷和平原,有时甚至出现于村庄附近。它喜欢单独活动,白天很少出来觅食,夜间才出来觅食。白头翁的巢穴大多筑在岩石或悬崖峭壁上,有的也筑在树干上,巢穴结构复杂,一般由树枝、树叶、枯草等组成,巢穴口很小,进出十分困难。白头翁的主食是各种鼠类、野兔等小动物,偶尔也吃一些昆虫。白头翁性情凶猛,见猎物就追扑上去,一口咬住不放,直到猎物被咬死为止。
“白头翁”是一种长寿的猛禽。从幼鸟到老年,都有较长的寿命。据资料记载,白头翁的平均寿命可达到20~30年甚至更久。白头翁的繁殖能力强。每年春季开始繁殖,雌雄两性共同营建巢穴,产卵育雏。雌鸟孵卵期为18天,孵化出来的小鸟约10日左右就能飞翔了。
“底事卑栖向棘丛?”这两句紧承上文“白头翁”栖于丛棘之中,进一步发问。为什么白头翁要栖于丛棘之中呢?白头翁栖息于丛棘之间是为了躲避敌害,保护巢穴安全,还是因为其他原因?作者没有明说,但可以推断,白头翁之所以选择栖于丛棘之间,是因为它能够在这里很好地保护自己的家园不受外界的侵扰。
“不道朝阳孤凤好”,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转而描述白头翁的生活习性。这里“朝阳孤凤好”是指白头翁在早晨的时候独自飞翔。孤凤,指孤独的凤凰。白头翁在清晨独自飞向梧桐树,这可能是因为梧桐树在早晨的时候阳光更加灿烂,更适合鸟儿飞翔。
“飞鸣元只在梧桐”,最后一句是诗人对白头翁的赞美。梧桐树,又名青桐、芳龄木。梧桐树的枝叶繁茂,树干挺拔,四季常绿,是人们喜爱的观赏树种。梧桐树生长迅速,一年能长高十几米。梧桐树的根系发达,能牢牢地扎根于土壤之中,不易被风吹倒。因此,梧桐树成为了鸟类的理想栖息之地。
白头翁之所以在梧桐树上鸣叫,是因为梧桐树适合白头翁栖息和觅食。同时,梧桐树上还栖息着其他的鸟儿,这些鸟儿与白头翁和睦相处,相互依存。这种生态环境使得白头翁能够在梧桐树上自由自在地飞翔和鸣叫,充分展现了白头翁的美丽与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