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登碗子城,山隘势欲逼。
路回土峭绝,傍夹千仞壁。
石状如矩斫,巨细总方直。
无泉土脉死,草木尽改色。
高巅有保障,重门闭重棘。
阴惨行人险,恶意叵易测。
信知狐鼠辈,得在此中匿。
我生好壮观,努力更攀陟。
立久日将晡,浮云渺乡国。
【注释】碗子城:在今河北正定县西北。碗子山,即恒山,为太行山脉之一支。晋冀纪行:唐人王之涣有《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后用此意指游历山川名胜,或写景抒情。荆山,在山西太原市西,因山形如荆而得名。
【译文】登上了碗子城的山顶,看到山势险要逼近。
山路回曲狭窄,陡壁直立千仞高。
石的形状像被方刀砍削,大小都方正挺直。
没有泉水的地方土脉枯死,草木全都变色。
山顶之上有重门重木栅,四周密布着重重的棘刺。
阴森森的山路上行走的人,心中暗存叵测之心。
信以为这些狐鼠之徒,得以在此中藏身匿迹。
我生来就喜好壮观景色,努力攀登再攀登。
站立良久天色已晚,浮云渺茫遮住了故乡的国度。
【赏析】《荆山》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描写了作者登上荆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壮丽景色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孤独寂寞的情怀。
首句“前登碗子城”,点明了作者登上碗子城这一行为。碗子城位于山西省正定县北,是古代的军事要塞,地势险要,风景优美。
第二句“山隘势欲逼”,写出了碗子山的地势险要,仿佛有一股巨大的压力逼向作者的心头。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将碗子山的险峻描绘得淋漓尽致。
第三句“路回土峭绝,傍夹千仞壁”,进一步描写了碗子山的地形特点。山路回曲狭窄,陡峭的山壁紧靠着两旁,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这里的“千仞壁”形容山壁的高度极高,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第四句“石状如矩斫”,则以比喻的手法,将山中的石头比作被方刀砍削过的形状。这里的“矩”“斫”都是木工用语,表示方形和切削。这种形象的描绘使得山中的石头更加突出。
第五句“巨细总方直”。这句诗的意思是山中的大小石料都保持着方正挺直的特点。这不仅是对山中石质的描述,也暗含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六句“无泉土脉死,草木尽改色”。这是对山中自然环境的描述。山中没有泉水,土壤干涸,草木枯萎,整个山林都呈现出一种死寂的景象。这里的“无泉土脉死”强调了自然景观的荒凉,而“草木尽改色”则描绘出了大自然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状态。
第七句“高巅有保障,重门闭重棘”,则是对山顶上的安全措施的描述。这里提到有重门和重棘作为保障,暗示了山顶上的危险之处。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安全的担忧。
第八句“阴惨行人险,恶意叵易测”,是对于山中行人心理状态的描写。由于山路险峻,加之周围环境的阴暗,使得行走的人感到恐惧和不安。这里强调的是环境的恶劣以及人们对危险的感知能力。
第九句“信知狐鼠辈,得在此中匿”,则揭示了作者对于山中动物的理解。他认为狐狸和老鼠等小动物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隐匿身形。这既是对动物生存能力的描绘,也是对自然界的一种赞美。
第十句“我生好壮观,努力更攀陟”,是作者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他虽然喜欢壮观的景色,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努力是为了更好的攀登。这里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美景的追求与自我超越的精神风貌。
第十一句“立久日将晡”,则是对时间的流逝的感叹。太阳即将落山,作者已经站了很久的时间。这里的“晡”是指傍晚时分,是一天之中最为劳累的时候。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思考。
第十二句“浮云渺乡国”,则是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表达。浮云渺远,无法触及,使得作者更加怀念自己的家乡。这里的“渺”字形象地描绘出家乡距离的遥远,让人心生愁绪。
整首诗通过对碗子山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美景的追求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