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楼台护紫霞,一尘不到小窗纱。
老僧倚杖对疏竹,童子抱琴眠落花。
风起乱飞千万蝶,日斜闲啄两三鸦。
自知不是名缰客,消得曹溪一滴茶。
【注释】
偕:同。承旨:奉命起草诏令的官员,此指皇帝侍从或翰林学士。野庄公:名不详。学士:官职名,唐制,翰林学士院学士皆以待诏入直,分掌书记,备顾问应对之职。张西岩:即张商英(1092-1174年)。庆寿寺:在汴京(今河南开封)。
憩:休息。僧窗:僧人所设的窗户。
有作:即“所作”。作,是动词,意为“创作”或“撰写”。
【赏析】
这首七绝诗描写了一幅闲适幽雅的寺院生活图,诗人在这幅图画中游赏、留连忘返。
首句写景,“金碧楼台护紫霞”,写庆寿寺楼阁的华丽富丽。“金碧”二字,既形容建筑的华丽,也暗示其主人的尊贵身份。“护紫霞”三字,则点出楼台的高大雄伟,以及它护卫着的紫色晚霞,显得十分壮丽。一个“护”字,不仅突出了楼台的高大雄伟,而且暗示了它的尊贵身份。“一尘不到小窗纱”一句,则是说这座楼台的周围没有尘埃,只有小窗户上挂着的纱帘才沾上了一点尘土。这里既写出了楼台的干净整洁,也暗示了它的高贵身份。
第二句写诗人与侍讲张西岩等一起游览寺院。“老僧倚杖对疏竹,童子抱琴眠落花”,描绘出一幅宁静的画面。这里的“老僧”指的是一位年迈的和尚,他靠在长竹上,悠闲自在;“童子”则是年轻的僧人,他抱着琴躺在落花之中,仿佛正在欣赏着美妙的音乐。这两句虽然写的是两位僧人,但实际上却是诗人自己的影子。他们都是远离世俗纷争的人,都过着清静无为的生活。
第三、四句写寺院中的美景。风起时,千万只蝴蝶乱飞;日斜时,几声乌鸦在枝头鸣叫。这些美丽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但诗人并没有沉浸在其中。他知道自己的本意不是追求名利,因此能够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一切。“自知不是名缰客,消得曹溪一滴茶”,这两句是诗人对人生的一种态度和看法。他认为自己的本意不是追求名利,因此能够心安理得地享受这一切。而曹溪(即曹溪寺)的一杯茶,更是让他感到心旷神怡。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座寺院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看淡、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对人生的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