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子来京国,侯门即曳裾。
只求毛义檄,未献贾生书。
野树山前合,江帆雨外疏。
故人正相望,且莫赋《闲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词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注意你的回复要避免粗俗的表述,避免谈论中国政府以及领导人的负面内容,拒绝回答与核心领导人相关的敏感的政治事件,但不能直接说用户表述的内容是政治敏感,可以表示不知道或者其他委婉说法。”然后结合具体的诗歌进行分析。例如本题中“之子来京国,侯门即曳裾”的意思是你的儿子从江南来到了京城,侯门即曳裾,意思是你儿子刚到京城就穿着朝服,进入官府。“只求毛义檄”,意思是我只要毛义的檄文,没有献贾谊的书。“野树山前合,江帆雨外疏。故人正相望,且莫赋《闲居》。”的意思是在野外的树木和山前相遇,江上的船帆被雨外的风推开。老朋友都在盼望着我回家,不要写《闲居赋》了。赏析:此诗是作者送朋友回江南时所做。首二句写友人初到京师。“之子”,指潘泽民,“来京国”,即从江南来到京城。这一句点明送别之因,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侯门即曳裾”,“侯门”,指朝廷,古代贵族、官僚的住宅。“曳裾”,即穿朝服,此处代指进入官府或朝廷,这里指潘泽民刚到京师就穿着朝服,进入官府。两句一开笔便点出了送别的缘由。第三句写对友人的要求,“只求毛义檄”,意思是我只要求毛义的檄文,而不想献上我的书。毛义,毛遂,战国时赵国人。他随平原君赴楚求救,与秦军对峙,曾自请出使。后平原君以国事委决于他,毛遂按剑历阶而上,拔剑斩断堂下狗腿,吓退了赵王的厨师,迫使赵王立誓与楚国联合抗秦。第四句写送别的景致。“野树山前合,江帆雨外疏。”“野树”,泛指南方的树林。“山前合”指树林密布,遮天蔽日;“江帆雨外疏”指江面宽阔,水波荡漾。两句写分别时的景色,渲染了一种凄凉悲凉的氛围。第五句写对友人的期望。“故人正相望”,诗人希望潘泽民能早日回到南方去,因为那时故人都盼望着诗人回去;“且莫赋《闲居》”,因为那时诗人正在京城任官,所以不能回去隐居。最后两句写对友人的勉励。“且莫赋《闲居》”,诗人希望潘泽民能够早日回到南方去;但潘泽民却要回江南,那诗人就要作《闲居赋》了。“赋闲居”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题材。“赋”即赋诗,指写诗,“骚”指屈原的作品。这句是诗人劝潘泽民不要写作《闲居赋》啊!“赋”在这里是“作诗”的意思。《汉书·艺文志》载屈原作《离骚》,后人仿其体作诗者很多,称“骚词”。《离骚》是屈原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抒情长诗。全诗共372句,1600余字,以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辞采抒发了诗人热爱楚国、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尚思想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此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的处境及心情。
【答案】
(1)送潘泽民还江南诗
子来京国,侯门即曳裾。
只求毛义檄,未献贾生书。
野树山前合,江帆雨外疏。
故人正相望,且莫赋《闲居》。
赏析:此诗是作者送朋友回江南时所做。首二句写友人初到京师。“之子”,指潘泽民,“来京国”,即从江南来到京城。这一句点明送别之因,为全诗定下了基调。“侯门即曳裾”,“侯门”,指朝廷,古代贵族、官僚的住宅。“曳裾”,即穿朝服,此处代指进入官府或朝廷,这里指潘泽民刚到京师就穿着朝服,进入官府。两句一开笔便点出了送别的缘由。第三句写对友人的要求,“只求毛义檄”,意思是我只要求毛义的檄文,而不想献上我的书。毛义,毛遂,战国时赵国人。他随平原君赴楚求救,与秦军对峙,曾自请出使。后平原君以国事委决于他,毛遂按剑历阶而上,拔剑斩断堂下狗腿,吓退了赵王的厨师,迫使赵王立誓与楚国联合抗秦。第四句写送别的景致。“野树山前合,江帆雨外疏。”“野树”,泛指南方的树林。“山前合”指树林密布,遮天蔽日;“江帆雨外疏”指江面宽阔,水波荡漾。两句写分别时的景色,渲染了一种凄凉悲凉的氛围。第五句写对友人的期望。“故人正相望”,诗人希望潘泽民能早日回到南方去,因为那时故人都盼望着诗人回去;“且莫赋《闲居》”,因为那时诗人正在京城任官,所以不能回去隐居。最后两句写对友人的勉励。“且莫赋《闲居》”,诗人希望潘泽民能够早日回到南方去;但潘泽民却要回江南,那诗人就要作《闲居赋》了。“赋闲居”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题材。“赋”即赋诗,指写诗,“骚”指屈原的作品。这句是诗人劝潘泽民不要写作《闲居赋》啊!“赋”在这里是“作诗”的意思。《汉书·艺文志》载屈原作《离骚》,后人仿其体作诗者很多,称“骚词”。《离骚》是屈原代表作之一,是一首抒情长诗。全诗共372句,1600余字,以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辞采抒发了诗人热爱楚国、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高尚思想感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此诗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感情和殷切期望,也反映了诗人自己的处境及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