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诏下兴贤才,吴中多士轰春雷。
门外鹄袍那可数,一人独上黄金台。
宦途诘曲容不得,直向东海窥蓬莱。
蓬莱水阔云气浮,眼看健翮摩天游。
故乡六载不归去,老尽西风菊径秋。
归来四壁亦不恶,人羡锦衣君不觉。
馆娃茂苑正凄凉,古汴黄河复漂泊。
问乡安在迟一见,承恩内直金华殿。
从容薇阁演丝纶,花间应隔同年面。
自恨山中老樗栎,拥肿不堪逢匠石。
枯梢无复起春风,一生空负吹嘘力。
【注释】
①“送干”句:饯别于寿道。干,字景行,号寿道。兴贤才,选拔贤才。②“吴中”二句:指吴地(今属江苏)人才众多,声势浩大。③“门外”三句:门外车马如云,不可胜数。④一五七“黄金台”:黄金做的台子,比喻高官显位。⑤“宦途”句:官场狭窄,不能容身。⑥“直向”四句:直趋蓬莱山,想登上山顶观赏东海。⑦“蓬莱”二句:蓬莱山上云雾弥漫,望之如在天外。⑧“故乡”四句:六年没有回到家乡,秋天的菊花已经老去。⑨“馆娃”二句:宫室荒凉冷落。⑩“古汴”二句:汴河已不复见,黄河也漂流无定。①“问乡”句:迟来相见,因承恩被召入内廷,住在金华殿内。②“从容”二句:在薇阁(翰林院)内从容起草诏令,与同僚们见面时只隔一道帘幕。③“自恨”二句:自恨自己年老体衰,不能为朝廷出谋划策。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正月,作者于当年五月离长安赴洛阳述职,八月奉诏返长安。诗人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干员应举及第、任同文馆学士时的得意与自信,同时也抒发了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首联写于寿道应举及第,吴中人才辈出。颔联写于寿道应诏入翰林,一人独上黄金台。颈联写于寿道仕途艰险,直趋蓬莱山,想登上山顶观赏东海。颔联又写于寿道辞官归乡,六载不归故里。尾联写于寿道回京后,虽然官运亨通,但内心并不满足。
此诗前四联对干员应试及第的描写极尽夸张之能事,而对其辞官归家则着墨不多,这正反映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极度渴求以及内心的矛盾心理。
全诗语言豪放洒脱,气势磅礴;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用典贴切,寓意深刻。尤其是“蓬莱水阔云气浮,眼看健翮摩天游”二句,堪称佳句,历来为人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