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双龙铁鳞甲,卷壑挐云蹲冀阙。千泉百道凑东南,急雨翻空迸晴雪。
古言神禹功最多,导山凿石疏九河。幽都之地不复顾,乃使双龙下地成盘涡。
阴风何飕飕,磅礴太古秋。崩崖落车炮,怪木森戈矛。
碎沙晴日铺金麸,云是昔日当关挽劲之仆姑。寒泉组练结九曲,亭午赫日光模糊。
车声何辚辚,昨宵急水迷无津。垂堂之言犹在耳,游子商人行不已。
子规彻天呼我归,翠华北幸那得辞。龙门之石高不磨,泚笔书我龙门歌。
【注释】
龙门:指黄河的龙门山。
瀚海:沙漠。瀚,大。
双龙:指两条河。卷壑:山涧峡谷。挐云:高飞直入云端。蹲冀阙(jian què):蹲在长安城的北阙前。冀,通“极”,即北阙。
千泉百道:形容河水众多。东南:指东南方。
晴雪:雨后初晴时的天空。
神禹:传说中治水的圣人禹。功最多:功绩最大。导山凿石:开山引水。疏九河:疏通黄河下游的九条支流。幽都:神话中的鬼国。不复顾:不再回头。
阴风:大风。飕飕:形容风声。磅礴:气势浩大。太古:远古时代。秋:秋季。
崩崖落车炮:山石崩裂,车辆坠毁。怪木森戈矛:奇形怪异的树木如矛戟一般排列着。
碎沙:乱石堆成的小沙堆。铺金麸:像金子一样灿烂发光。组练:丝织物。结九曲:结成九曲的河流。亭午:中午,正午。赫日:阳光强烈。
车声:车轮滚动的声音。辚辚:车轮滚动声。垂堂:堂上悬挂的帷幕或旗帜。言:话语、言论。犹在耳:仍然留在耳边。
子规:杜鹃鸟名。彻天:叫到天明。翠华:帝王的车驾。幸:有幸。
阴风:狂风。何飕飕:多么悲凉凄厉。太古:远古的时候。秋:秋季。
崩崖:山崖崩塌。落车炮:车辆坠落。怪木:奇形怪状的树木。森:茂密。戈矛:兵器。
碎沙:乱石堆积成的沙地。铺金麸:像金箔一样闪烁。云是昔日当关挽劲之仆姑:那曾是关口上勇猛的守卫者——仆姑。
寒泉:冰凉的泉水。组练:丝织品制成的绳索或网。结九曲:结成九道曲折的流水。九曲:九个曲折的地方。九曲河:指黄河的支流之一。
车声:车轮滚动声。何辚辚:多么凄凉的声音。急水迷无津:急流的水淹没了道路和渡口。无津:没有渡口。
垂堂之言:堂上的挂帐。犹在耳:还在耳边回响着。游子:离家在外的人。商人:行商之人。行不已:不停行走。
翠华:皇帝的车驾。幸:有幸。
龙门之石:指黄河中游龙门山段的山石。高不磨:《庄子·逍遥游》中说:“吾请北方以为期,乃不知孰是我之所知也。”《史记·张仪列传》:“张仪曰:‘吾宁斗智,无斗力。’”意谓即使有才能,也比不上有德的人。这里用“高不磨”比喻龙门山上的石质坚硬,不可摧毁。泚笔:以墨写书。泚,同“思”,意为书写。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唐才子传》载,此诗为李贺所撰,其序云:“始余为韩王侍读,闻龙门之名而作之。”龙门山,在今河南洛阳市南郊,伊水发源于此,与黄河交汇。李贺的这首诗就是以龙门为题的咏叹之作,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全诗通过描绘龙门山壮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感慨。
第一段写黄河龙门山的雄伟壮观。首句写山势险峻,两股水流如铁鳞甲般横卧于山间峡谷;次句写山高云低,如同蹲伏在宫殿之前;三句写河水从四面八方汇合而来,然后冲过龙门山,形成一道巨大的瀑布;四句写雨后晴天,瀑布飞溅,犹如晴雪;五至八句则写山中奇树森立,怪石嶙峋;最后一句写乱石堆砌成的沙岸上铺满黄金般的沙砾,宛如一条金色的河流蜿蜒流淌,令人目眩神迷。这一段主要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黄河龙门山描绘得如诗如画,气势磅礴。
第二段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思考。首句写古代治水的圣人禹的伟大功绩;次句写他带领人民疏通了黄河下游的九条支流;第三句写他被后人尊称为“幽都之地不复顾”的大禹;第四句写他的治水功绩让两条龙下地成为盘涡;第五句描写山间的阴风呼啸,仿佛来自太古时期;第六句写山崩崖裂的场景;第七句写奇形怪状的树木如矛戟般排列着;第八句写乱石堆积成的沙岸上铺满黄金般的沙砾;第九句写车马之声震耳欲聋;第十句写急流的水淹没了道路和渡口,使行人无法通行;第十一句写吊挂在高处的帷幔还留有往日的言语;第十二句写游子商人仍不停地行走。这一段主要通过历史典故和生动形象的描绘,展示了古代治水的伟业以及人们对这一伟业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最后一段则转向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世界。首句写诗人听到子规的鸣叫声而感叹时间的流逝;次句写翠华宫里的车乘声声不息;第三句写诗人看到游子商人仍在不停地奔波;第四句写诗人看到那些曾经保护他们的仆人如今已不在人世;第五句写诗人想象那些坚固的石头依然矗立在那里;第六句用《庄子》中的话来表达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珍视;第七、八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这一段主要运用了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和理想的深深思考和无尽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