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税尘鞅,嗜此林麓居。
空翠眩微旭,石气陵玄虚。
淑景秘莫测,协风与之俱。
燕坐澹忘虑,素怀亦自摅。
外物岂我婴,内境默有愉。
所以君子心,廓然弥八区。
愿持济时术,与云同卷舒。
起作邦家霖,坐见民物苏。
穷固自怡悦,达使俱欢虞。
作诗慰高人,此意将何如。

【题解】

夏伯和是松江府人,字元善,号自怡悦斋主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这首诗是他的自述。他出身贫寒,但读书刻苦,为人正直,关心民生。他的作品多有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之作。此诗是他在淞江作的一首自咏诗。

【注释】

①税(xù)尘鞅(yāng):车马络绎,尘土飞扬。

②嗜:爱好。林麓居:幽静的山里居所。

③空翠:指山上郁郁葱葱的树木上笼罩着的一层青翠的云雾。

④石气:形容山石上的雾气。陵玄虚:凌驾于虚无缥缈之中。

⑤淑景:美好的景色,这里指春天的美景。秘莫测:深奥微妙,不可揣测。

⑥协风:顺风。与之俱:随风而行。

⑦燕坐:安闲地坐着。澹忘虑:淡泊名利。素怀:本真之情。

⑧外物:外界事物。

⑨内境:内心世界。默:默默无声。愉:愉快。

⑩廓然:心胸开阔的样子。弥八区:遍布八方。

⑪济时:济世,为国出力。术:方法。卷舒:伸展和收缩。

⑫起:发端。作:创作。邦家:国家,此处指朝廷。霖:甘雨。

⑬达:通达,得志。使:使他。俱:共同,一起。欢:欢喜,欣喜。虞:同“娱”。

【赏析】

这是一首自述诗。诗人在淞江作此诗以自慰。首四句写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高人”二句说:“我厌恶世俗的纷扰,喜欢在这山林幽僻之处住下。”这四句从表面看,是说自己不羡慕权贵、不追逐名利。实际上这是诗人对当时政治腐败、黑暗污浊的现实的一种抗议,也是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自我表白。以下五句写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和热爱。最后六句写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和理想,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此诗前八句为第一部分,后六句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抒写诗人的归隐之想;第二部分主要是抒写诗人的政治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两大部分之间过渡自然、衔接紧密,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开头四句“高人税尘鞅,嗜此林麓居”是说,高尚的人厌恶尘嚣的干扰而隐居在山林之中。“高人”,是指那些品德高尚、志节高洁的人,他们鄙弃功名利禄,远离尘嚣,过着清静的生活。《庄子》中常举“逸民”“高人”来作为超脱尘俗、寄情山水的象征性人物。在这里,它指的是诗人自己以及志同道合的朋友。“税”,意为厌倦,意谓他们厌倦了仕途的纷扰,渴望过一种清闲自在的生活。“林麓”(linlu),指山林中的水边平地,即山脚下平坦之处,这里用来比喻退隐之所。这四句是说,诗人厌恶世俗的纷扰,喜欢住在幽静的山林中。

中间六句“空翠眩微旭,石气陵玄虚”是说,那苍翠的树林和缭绕的云雾,给清晨的阳光造成了一片迷蒙的景象。这里的“空翠”,指山上笼罩着的一层青色的云雾,也泛指山林中的树色;“微旭”即晨曦,这里用来形容山间的晨光。“石气”,指山石上的雾气。“陵”,动词,意为超越。“玄虚”,指虚无缥缈的境界。这些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山中清晨的幽美景色,又渲染了一种清旷宁静的气氛,为下面进一步抒写诗人的感情作了铺垫。

中间六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这六句紧承上文,从视觉转入听觉,描绘了一幅动听的自然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喜爱之情。“淑景”,指美好的风景。“秘莫测”,“秘”,指难以捉摸;“莫可测度”,即深奥微妙,无法测度。“淑景”与“秘莫测”,一写其美,一写其深,互相映衬,形成了一种美妙和谐的意境。“协风”二句,写春风和煦,吹拂着诗人的心脾,使诗人感到舒畅愉悦。“协风”,即顺风,顺风能使万物得以舒展生长,这里用以代表自然界的美好现象。“与之俱”,是说随风而行的意思;“俱”,是副词后缀,表示伴随的意思。“燕坐”三句写诗人安闲地坐着,心无杂念,悠然自得。“澹忘虑”,意谓淡化名利之心,忘却尘世烦恼。“素怀”,指本真之情或素朴的怀抱,“亦”是也的意思。“亦自摅(shū)”,“亦”,副词,表示也;“摅”,指吐纳、抒发之意。“素怀”,即本真之情,“亦”即也;“亦自摅”,即也吐纳本真之情。“外物”,泛指外界的事物。“岂我婴”,意谓岂能被外物所束缚?“内境”,指内心的世界或境界。“默有愉”,意谓内心世界默默地充满愉快之情。“愉”,愉快的意思。“所以君子心”,意谓所以君子能够胸怀宽广。“廓然弥八区”,意为胸襟开朗,无所不包。“八区”,指八面八方、四面八方;这里用来形容心胸开阔到极点。诗人通过这些诗句,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结尾六句“愿持济时术,与云同卷舒”是说,我希望持有济世之道,像云彩一样自由自在地舒展。“济时”,指为国为民效力;“术”,即道法,方法;这里是说,希望持用济世的方法,施展抱负,施展才能。“卷舒”二字,是说像云彩一样舒展自如。“愿持济时术”一句是全诗的重点,是诗人对自己抱负的集中概括。诗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和利用。这一句既是全诗的收束,又是全诗的升华,是全诗的主旨所在。

全诗前半部分写诗人归隐山林、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和情趣;后半部分写诗人报效国家、施展才智的政治抱负和壮志情怀。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朴实清新,意境优美恬静,格调清新高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