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漠漠水增波,禊事重修继永和。
脆管当筵清似语,扁舟争岸疾如梭。
一时人物成高会,千里云山入浩歌。
日暮芝兰无处觅,野花汀草占春多。
【注】上巳:古代农历三月初三,为春游日。永和:晋明帝年号(324—356),这里指永和九年。
【赏析】诗题一作“平湖”。此诗为诗人在上巳日游于平湖时所作。首联写水天浩渺,微风拂面,平湖波纹荡漾,平添无限生机。
颔联用典,典出《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不可食,不如从尾拔去。’”意谓:管乐吹笛,音律清越如语;扁舟疾驶,似梭飞渡争岸。这两句诗,前句写景,后句写人,以管乐的清越之声比喻乐曲的美妙动听,与“脆管当筵”、“声若丝竹”(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有异曲同工之处。诗人在平湖之上,泛舟竞渡,欣赏着美丽的景色,聆听着优美的音乐,其乐融融,令人心旷神怡。颈联写景,描写景物虽不惊人,但却别有一番情趣。“高会”,即盛会;“浩歌”,指畅饮高歌。这两句诗,前句写宴会场面的热烈气氛,后句写宴席上的人们畅快地歌唱。“一时人物成高会”,说明这次宴会的主角是那些杰出的人物;“千里云山入浩歌”,则描绘了与会者欢聚一堂,纵情歌唱的情景。
尾联写景,写平湖之景。“芝兰”喻指美好的事物,“无觅”表示无处可寻。“野花汀草”代指周围的景物。“占春多”意为这些野花、汀草等春天的使者,给平湖增添了不少生气。诗人通过这两句诗,将平湖美景写得更加生动活泼。
全诗通过对上巳日游平湖所见所闻进行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诗人还运用了一些典故、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整首诗更加富有韵味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