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齐桓公,往见小臣稷。
一日凡三至,欲见且弗得。
骜爵固轻主,骜霸亦轻士。
大夫纵骜爵,骜霸吾敢尔。
所以终见之,不为从者止。
谁云内行缺,论霸亦可矣。

齐桓公一日三顾茅庐,只为见一布衣小臣。他虽傲视功名利禄,然不以轻慢中原霸主;即使稷士傲视爵位,桓公亦不敢以霸王自居。此中蕴含尊重人才、礼贤下士之美德,彰显出大国君王的胸襟与气度。

诗意解析

  • 重才不重位:诗中齐桓公三次到访,只为见到小臣稷,显示出他对这位小臣的高度敬重和赏识,即便对方只是一位普通的小官,也不愿意放弃这个机会。这反映了齐国君主的远见和胸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才能,更是其为国家带来的潜在价值。
  • 傲骨难移志:稷虽看轻功名与地位,但他的国君却并不如此。桓公的回应”五去而后得见”,展现了他不因个人傲慢而放弃对人才的吸纳,这种坚持正道的精神,赢得了天下人的尊敬,也使得桓公能招揽各路英才。
  • 王者风范:”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 这句话体现了桓公的人格魅力和领导力,他的言行不仅赢得了稷的认可,也让天下人对他刮目相看,认为他能与普通百姓平起平坐,更能超越一般君王。

译文与注释

  • 原文: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 桓公曰:“不然。 士之骜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爵,吾庸敢骜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 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有不至。 桓公所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者,遇士于是也。

  • 译文解释:桓公多次拜访小臣稷,但都未能见到他。跟随的人建议,既然作为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君王都不能经常见到布衣之士,那么也应该停止。然而桓公说:“不是这样的。有才能的人轻视功名利禄,当然也会轻视他们的君王;君王如果轻视霸主的权威,自然也会轻视有才能的人。即使稷士看轻自己的爵位俸禄,桓公也决不轻视霸主的地位。”经过五次之后才得以相见。此后,天下人都称赞桓公能够平等对待布衣百姓,甚至超过了国君,这使得桓公能够成功地联合了多个诸侯国,安定统一了天下。

  • 注释说明:本段诗句出自《吕氏春秋·下贤》,通过描述齐桓公三次拜访稷的故事,展示了桓公尊重人才、礼贤下士的政治理念及其深远影响。注释部分对诗中的重要信息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意及历史背景。

赏析与评价

  • 思想内涵:诗篇通过描绘齐桓公与小臣稷之间的交往,传递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核心思想。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争霸,而像齐桓公这样能够礼贤下士的君主尤为难得。诗中表达了一种理想化的治国理念,即国家治理不仅仅依赖于武力和权谋,还需要建立在文化和道德基础之上。

  • 历史意义:《吕氏春秋·下贤》收录了这段故事后,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尊师重教、崇尚文化的典范之一。桓公的行为在当时乃至后世都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人们学习的道德楷模。在今天看来,桓公尊重人才的态度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齐桓公见小臣稷》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物的描写,更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和对理想国家的向往。它提醒我们,无论在哪个时代,真正的领袖都应该是懂得倾听和尊重不同声音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心,赢得未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