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发澄江春水绿,刺篙夜下梁溪宿。
老者今年六十三,秀眉霜雪颜如玉。
大郎挟策青鸟市,小郎恂恂侍巾襆。
就中中郎绝秀殊,耽书动是千过读。
一门传恭复传孝,如此穷饿心亦足。
舅甥情爱久更亲,竟夕寒灯共华屋。
唤奴呼酒出羊淹,重说生涯乱心曲。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

(1)

“晓发澄江春水绿,刺篙夜下梁溪宿”意思是:清晨我乘着小船出发,在春日的江面上行驶,夜色中停泊到梁溪岸边。

“晓发”交代了出发时间,说明诗人早起,“澄江”指太湖之西的长江,因为此处是吴地,所以用“澄江”来代称。“春水绿”点出季节是春季,“晓发”则表明是在清晨动身,“春水”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夜下”表明是在夜晚停泊。“梁溪”即今无锡南的运河,是一条南北向的水道。“刺篙”即船桨,“刺篙”表明是在船上划桨前行。“梁溪”是太湖支流之一,这里泛指太湖。“宿”表明是停宿。“梁溪”是一条南北向的水道。

(2)

“老者今年六十三,秀眉霜雪颜如玉。”意思是:老人今年已经六十三岁了,眉毛修长如霜雪一般,面容像美玉一样洁白。

这两句诗写到了两个人物,一个是“老者”,另一个是“小郎”。诗人通过“秀眉霜雪、颜如玉”等词语描写了“老者”的容貌,“秀眉霜雪、颜如玉”,这是对老者的外貌描写,表现了老者的清高和纯洁,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老者的精神风貌。

“大郎挟策青鸟市,小郎恂恂侍巾襆”,意思是:年轻的男子拿着书册去市场买些东西,年轻的男子恭敬地拿着包裹准备回家。

“大郎挟策青鸟市,小郎恂恂侍巾袱”写的是两个年轻人的形象,“挟策”“恂恂”“巾袱”等词语都表现了他们的举止行为,“挟”是拿着的意思,“携”是提着的意思,“挟”比“持”更文雅。而“恂恂”是恭顺的意思,“侍巾袱”中的“巾袱”指的是包裹,也就是包袱。

“就中中郎绝秀殊,耽书动是千过读”意思是:在这两个人当中,中间这位小伙子最为出众。他非常喜欢读书,常常一读就是上千遍。

“中郎”,指中间那位年轻男子,“就中”在这里的意思是在中间,“中郎”指中间的年轻人。“绝秀殊”,“绝”是极的意思,“秀”是指美好,“殊”是指特别,“绝秀殊”意思是非常美好。“耽”的意思是喜欢,“动是千过读”中的“是”是动词,“千过读”是表示重复的意思。“耽”在这里是喜爱的意思,“动是千过读”中的“千过读”表示读书的次数很多,反复多次阅读。

(3)

“一门传恭复传孝,如此穷饿心亦足”意思是:这一家世代相传的都是恭敬孝顺,即使穷困饥饿也足够了。

“一门传恭复传孝”,写的是这家人的家族传承。“门”在这里指的是家,“传”在这里是延续的意思,“恭”是尊敬、有礼貌,“复传孝”中的“复”是再次的意思,“恭”是尊敬的意思,“复传孝”中的“孝”是孝顺的意思。“门”指的是家庭或者家族,在古代社会,一个家族的传承非常重要,因此“传恭复传孝”体现了一种家族传承的重要性。

“如此穷饿心亦足”,意思是:即使贫穷饥饿也足以满足内心的欲望。“如此”表示这样的意思,“穷饿”表示贫困饥饿,“心亦足”中的“亦”是也的意思,“足”的意思是充分满足,“心亦足”表示内心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赏析:

前三句写了两位年轻人,第四句写了中间这位小伙子最为出众。中间这位小伙子非常喜欢读书,常常一读就是上千遍。最后一句写这一家世代相传的都是恭敬孝顺,即使穷困饥饿也足够了。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境清贫却充满书香的家庭,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家庭的赞美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