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归,子归,子不归,白头阿㜷慈且悲。子弗归,待何时?
君不见西江处士章九华。十年去赴丘园科,母死妻啼未还家。

《五禽言五首》,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诗作品,以五首诗歌吟咏五种禽鸟。这五首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生活的关注以及深切的同情,通过描写各种禽鸟的生活状态,引发人们对自然和生活哲理的思考。接下来将按顺序逐一解读诗句,并附上必要的注释和赏析:

  1. 子归子不归
  • 诗句:子归,子不归,白头阿㜷慈且悲。
  • 释义: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状态,一种是“子归”,即儿子归来的场景,另一种是“子不归”。前者代表着家庭团聚的幸福与温馨,后者则透露出老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这里的“白头阿㜷”象征着年老色衰,而“慈且悲”则表达了一种对孤独生活的无奈和悲哀。
  • 注释:阿㜷,古汉语词语,指代老年妇女。这里的用法形象地描绘了老年妇女的外貌特征。
  •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两种截然不同情感状态的描述,展现了人生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奈。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于老年人群体的关注和关爱。
  1. 君不见西江处士章九华
  • 诗句:君不见西江处士章九华。
  • 释义:这首诗歌引用了历史人物章九华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那位远离世俗纷扰、选择隐居山林的高洁志士的敬仰之情。
  • 注释:西江处士,古代一位高洁隐士的名字。此处被引用是为了强调其高尚的品质和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
  • 赏析:通过这首诗歌,作者表达了对那些追求精神自由、远离尘世喧嚣人士的赞美之情,同时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
  1. 十年去赴丘园科
  • 诗句:十年去赴丘园科,母死妻啼未还家。
  • 释义:描述了一个人为了某种目的(可能是功名利禄)离开家乡,长时间在外奋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母亲去世,妻子也因悲伤而哭泣,但自己却未能回家陪伴。
  • 注释:丘园科,古代科举考试中的乡试。
  • 赏析:这句诗通过描述一个人为了功名而离家奋斗的过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功名的追求以及人们在追求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艰辛。同时,也揭示了人们对于亲情和家庭价值的忽视,以及在追逐名利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
  1. 使君向蕲州
  • 诗句:使君向蕲州,更唱蕲州鬼。我不识使君,宁知使君死。人生作鬼会不免,使君已老知何晚。
  • 释义:此诗通过对话的形式,描绘了一位官员在任期间的遭遇及其悲惨命运。他因公殉职后,其家人并未能及时得知这一消息,导致他在死后仍被当作鬼怪来对待。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暗示了官场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 注释:蕲州鬼,古代传说中因公殉职的人死后化为鬼怪的说法。
  • 赏析:通过这首诗,作者表达了对于官场腐败和社会风气的强烈不满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观念的认同。
  1. 南山昨夜雨
  • 诗句:南山昨夜雨,西溪不可渡。溪边布谷儿,劝我脱破袴。不辞脱袴溪水寒,水中照见催租瘢。
  • 释义:描述了一幅山间雨后的景色,一位农夫在溪边洗衣的情景。溪边有一群布谷鸟在劝诫农夫脱下破旧的衣服,以避免被寒冷的溪水冻伤。农夫虽然不愿意脱下衣服,但最终还是脱下了裤子,只穿着内裤在溪水中洗涤。在这个过程中,农夫发现河水中映出了自己因劳作而留下的污渍,这些污渍正是他所承受的赋税负担的象征。
  • 注释:布谷儿,布谷鸟的幼虫,古人常以之象征春天的到来。催租瘢,指的是农民因为缴纳赋税而留下的痕迹或伤痕。
  • 赏析:通过这首诗,作者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表现了劳动者在艰苦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以及对生活的不易。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农民所承受的沉重赋税负担和艰辛生活。此外,通过对比“脱袴水寒”与“催租瘢”,进一步突出了农民在贫困生活中的挣扎与无奈。

《五禽言五首》不仅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更是一篇富有哲理和文化内涵的佳作。通过对五首诗歌的解读,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劳动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同时,这首诗歌也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生活,关注弱势群体,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