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园,野塘基。千金花锦地,千年子孙期。历岁未半百,池台生橹葵。
红楼在西家,无址遥相移。主公规戒石,草中字离离。
妾流厮养妇,客散屠沽儿。尚有庭中树,高蔓女萝枝。
飞来双燕子,岂识春风悲。嗟我陈家园,盛衰固有时。
我闻陈主公,义侠犹见推。挥金周所急,解佩酬相知。
君不见西家龌龊子,生女作门楣。娇客灭门户,重令后人嗤。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韦庄的作品。诗中描绘了陈家园的美景和主人的生活状况,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感慨。
我们来逐句解析这首诗:
- 游陈氏园有感(游陈氏园有感)
- 注释:参观陈氏的园林并有所感触。
- 译文:我参观了陈家的园林并且感到有些感慨。
- 陈家园,野塘基。千金花锦地,千年子孙期。(陈家园,野塘基。千金花锦地,千年子孙期)
- 注释:陈家园林位于荒野之上,是一片花锦之地,希望陈家的子孙能够长久繁荣。
- 译文:陈家园林坐落在荒野之上,那里种满了各种美丽的花卉,我希望陈家的子孙能够长久繁荣昌盛。
- 历岁未半百,池台生橹葵。(历岁未半百,池台生橹葵)
- 注释:岁月已经流逝了一半,但陈家的园林仍然生机勃勃。
- 译文:岁月已经过去了一半,但是陈家的园林依然充满活力。
- 红楼在西家,无址遥相移。(红楼在西家,无址遥相移)
- 注释:西边有一座红色的楼房,虽然距离很远,但是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
- 译文:西边有一座红色的楼房,虽然离得很远,但是依然可以看到它的存在。
- 主公规戒石,草中字离离。(主公规戒石,草中字离离)
- 注释:陈家的主公在石头上刻下了警告的话语,这些话语在草丛中随处可见。
- 译文:陈家的主公在石头上刻下了警告的话语,这些话语在草丛中随处可见。
- 妾流厮养妇,客散屠沽儿。(妾流厮养妇,客散屠沽儿)
- 注释:我的妻子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而我的一些客人则是一些贩卖肉食的小贩。
- 译文:我的妻子是一个普通的女子,而我的一些客人则是一些小贩。
- 尚有庭中树,高蔓女萝枝。(尚有庭中树,高蔓女萝枝)
- 注释:庭院里还有一棵高大的树,它的树枝长满了女萝。
- 译文:庭院里还有一棵高大的树,它的树枝长满了女萝。
- 飞来双燕子,岂识春风悲。(飞来双燕子,岂识春风悲)
- 注释:飞来的两只燕子并不理解春天的气息有多么悲伤。
- 译文:飞来的两只燕子并不理解春天的气息有多么悲伤。
- 嗟我陈家园,盛衰固有时。(嗟我陈家园,盛衰固有时)
- 注释:我叹息我的陈家园,盛衰自有其规律。
- 译文:我叹息我的陈家园,盛衰自有其规律。
- 我闻陈主公,义侠犹见推。(我闻陈主公,义侠犹见推)
- 注释:我听说陈家的主公是一位讲仁义的人,他仍然受到人们的推崇。
- 译文:我听说陈家的主公是一位讲仁义的人,他仍然受到人们的推崇。
- 挥金周所急,解佩酬相知。(挥金周所急,解佩酬相知)
- 注释:他慷慨解囊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以此来回报那些曾经相互了解和支持的人。
- 译文:他慷慨解囊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以此来回报那些曾经相互了解和支持的人。
- 君不见西家龌龊子,生女作门楣。(君不见西家龌龊子,生女作门楣)
- 注释:你没有看见西边那家的穷孩子吗?他们的女儿都成为了门楣的装饰品。
- 译文:你难道没有看见西边那家的孩子吗?他们的女儿都成为了门楣的装饰品。
- 娇客灭门户,重令后人嗤。(娇客灭门户,重令后人嗤)
- 注释: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们最终会破坏家庭的门户,让后代人嘲笑他们。
- 译文: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们最终会破坏家庭的门户,让后代人嘲笑他们。
接下来我们对整首诗进行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韦庄游览陈氏家族花园时有感而发之作。诗人通过对陈家园林的描绘以及与陈家主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对比,反映了盛衰无常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
诗人描述了陈家园林的美丽景色,通过“千金花锦地”等词句,展现了陈家园林的繁花似锦、富贵华丽的景象。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陈家子孙繁荣昌盛的美好祝愿。然而,诗人并没有停留在对陈家园林美景的描述上,而是进一步通过对比的方式,揭示了陈家园林背后可能存在的社会问题。例如,诗中的“池台生橹葵”一句,暗示了陈家园林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维护和管理而导致荒废。再如,“娇客灭门户”,“娇客”在这里指的是陈家的年轻一代,他们过于追求享乐,导致家庭门户被破坏。这些都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
诗人还通过描绘陈家主公的形象和行为,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诗人称赞陈家主公为“义侠”,这表明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讲仁义、行善事的人仍然是值得尊敬的。然而,诗人也指出陈家主公并未能做到始终如一地保持这种高尚品质,而是在某些时候表现出了自私自利的一面。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诗人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也揭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首诗通过描绘陈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和陈家主公的行为举止,反映了盛衰无常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比的方式揭示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因此,这首《游陈氏园有感》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诗篇,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