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长安回,叙阔访邻里。
貌悴于去时,因而问所以。
客悲向我言,此行幸脱死。
长安遭饥荒,食尽到糠秕。
升合贵不赀,珠金何足恃。
凌晨出求籴,于于如栉比。
暮归持空囊,菜色皆相似。
老弱困且羸,行随墙壁倚。
村墟向昏黑,剽掠群凶起。
咸云田中麦,苗枯无雨水。
今年如弗收,炊爨当易子。
予闻重叹嗟,祸及乃至此。
八政食为先,周书本微旨。
天下苟有饥,稷思若由己。
梁惠战国时,民粟知移徙。
一夫不获所,古人心愧耻。
如何填沟壑,遽忍立而视。
此邦粗偷生,唇亡寒及齿。
嗷嗷食口众,身不亲耒耜。
今朝听此言,徒增惊悸耳。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借写长安饥荒的悲惨景象,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客从长安回,叙阔访邻里。”“客悲向我言,此行幸脱死。”“升合贵不赀,珠金何足恃。”三句写客人向诗人诉苦,长安遭受饥荒,生活十分艰难。粮食非常珍贵,而钱财又有什么用呢?这里,“升合”和“珠金”是两个反义词,诗人巧妙地将二者并列在一起,突出了生活的艰辛。

“凌晨出求籴,于于如栉比。暮归持空囊,菜色皆相似。”“老弱困且羸,行随墙壁倚。”“村墟向昏黑,剽掠群凶起。”“咸云田中麦,苗枯无雨水。”“今年如弗收,炊爨当易子。”这五句写长安百姓因饥饿难忍而四处求食,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诗人通过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人民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八政食为先,周书本微旨。天下苟有饥,稷思若由己。”这两句诗人指出,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粮食问题应该放在首位,而周朝《周礼》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国家如果有灾荒,就要把粮食分给老百姓。如果粮食不够吃,就要用谷物来换。诗人认为,只有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才能使人民免遭灾难。

“梁惠战国时,民粟知移徙。”“一夫不获所,古人心愧耻。”“如何填沟壑,遽忍立而视。”“此邦粗偷生,唇亡寒及齿。”“嗷嗷食口众,身不亲耒耜。”“今朝听此言,徒增惊悸耳。”这几句写诗人听到这些消息后的感受。梁惠王在战国时期实行民粟移徙政策,鼓励人们迁移到土地肥沃的地区去耕种;一个农夫没有收获庄稼,古人就会感到羞愧;现在国家正面临着严重的饥荒,人民却不得不忍受这种痛苦;我们这个小小的国家,就像一个人只剩下半截身子一样苟延残喘;那些嗷嗷待哺的百姓们,他们连耕牛犁杖都买不起;我听了这些情况后,内心感到非常震惊和担忧。

【答案】

①“客悲向我言”,客人悲伤地向诗人诉说着自己这次出行的艰难处境。②“长安遭饥荒”,长安城遭受饥荒的灾难。③“食尽到糠秕”意思是说长安城里的人们已经吃不到一粒米了,只能吃到一些稻糠了。④“升合贵不赀”,一升一合的粮食非常珍贵(不可多得)。⑤“珍珠金何足恃”,“珍珠”“黄金”有什么意义呢?难道它们可以替代粮食来维持生命吗?⑥“凌晨出求籴”,一大早就去市场上买粮食了。⑦“于于如栉比”,市场上的粮价飞涨到了极点。卖主为了多挣钱,竟然把粮食堆得像头发一样密实。⑧“暮归持空囊”,傍晚的时候带着空空的袋子回家了。⑨“菜色皆相似”,回到家一看,锅里的食物都一样,都是些菜汤而已。⑩“老弱困且羸”,“老弱”是形容人的年龄大、身体弱的人;“羸”是指瘦小干瘪。⑪“行随墙壁倚”,“行”指走路;“墙壁倚”是形容人们因为饥饿而消瘦。⑫“村墟向昏黑,剽掠群凶起”,村庄里一片黑暗,强盗开始抢劫起来。⑬“咸云田中麦,苗枯无雨水”,都说田里的麦子枯死了。⑭“今年如弗收,炊爨当易子”,如果今年不能收割麦子的话,就得用孩子来做食物了。⑮“予闻重叹嗟,祸及乃至此”,“予”即我;“重叹嗟”表示叹息。⑯“八政食为先”,“政”指政治;“食”指粮食。⑰“周书本微旨”,“周”指周朝的《周礼》;“微旨”指其中的道理。⑱“天下苟有饥,稷思若由己”,如果天下发生饥荒,那么统治者的责任就应该由自己负责。⑲“梁惠战国时”,梁惠王在战国时期实施民粟移徙政策;⑳“民粟知移徙”,“粟”指粮食;㉑“一夫不获所,古人心愧耻”,“获”同“获”,指得到丰收;“古人心愧耻”是指古人也会感到惭愧;㉒“如何填沟壑”,“沟壑”指深沟大坑;㉓“遽忍立而视”,“遽”是突然的意思;㉔“此邦粗偷生”,这个国家勉强维持着生存;㉕“唇亡寒及齿”,“唇亡”指嘴唇没有了;“齿”指的是牙齿没有了;㉖“嗷嗷食口众”,“嗷嗷”是形容哭声很大的样子;“食口众”是指众多的民众;㉗“身不亲耒耜”,“耒耜”是农具;㉘“今朝听此言,徒增惊悸耳”,“徒”是白白地;“惊悸耳”是指听了这些话感到吃惊害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