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鳌奋其首,戴山出海中。神人择所处,共构金银宫。
凭高开户牖,屈曲互相通。女仙七十二,颜色如花红。
一一执乐器,奏曲殊未终。世传《桃源图》,其徵彭泽翁。
此本出异士,雕刻尤精工。天地极广大,为地当不同。
我愿学仙道,积久乃有功。炼形去滓秽,五色浮虚空。
一朝乘风去,浩然入无穷。

【解析】

此诗的作者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道士,人称“开元先生”。这首诗写于开元年间。诗人在长安时,曾得到这位道士传授的仙道,并写了一首《桶底图》。全诗用韵灵活自然,音节和谐,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1)

题解:

①“瓮”,一种无盖的大口陶罐。②“仙人”指道教中的神仙。③“异士”,即“异人”。④“桃源”,传说中避秦乱而隐居的地方。⑤“彭泽”,“彭泽翁”是作者自称。

(2)

译文:

巨鳌奋力挥动它的巨爪,戴上了山顶的山神,它从大海深处游出。神仙和凡人选择了一个好地方,共同构筑起金银宫殿。

高高的房顶敞开门窗,弯曲曲折互相相通。七十二个女仙,一个个都像花一样红。

一个个手持各种乐器,演奏着美妙的音乐,乐曲还没演奏完。人们传说那幅《桃源图》就是画的这个场景,画的就是这所宫。

这幅图本出自一个不同寻常的画师,他雕刻的非常精致。天地极其广大,地就不一样了。

我希望能学道成仙,积久才能有成效。去掉身体的杂质,五色就会浮现在虚空之中。

有一天乘风飞去,浩然进入无穷无尽的宇宙。

(3)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的作品。司马承祯是唐代著名的道教学者、思想家、文学家。《旧唐书·经籍志》载其著作有《坐忘论》、《天隐子》、《息心传》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其文多述修炼之事,而词甚典则。”司马承祯与当时文人交往密切,与贺知章、赵蕤、张果等为友。他曾在唐玄宗面前自荐,要求入内供奉,玄宗不允。他后来在洛阳遇见李白、杜甫,与他们结交。他多次向唐王朝推荐李白,说李白是奇才,应该破格录用。他还曾到四川青城山访仙学道,得道成仙。

司马承祯作诗讲究韵律,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首诗写仙人居住的环境及其生活状态,描写了仙人居处的美好。首联写仙人的住所。“巨鳌奋其首,戴山出海中。”“巨鳌”是大龟的别称,传说它是海里的大龟,能将头伸出海面。“戴山”是指山上有山神,山神戴着帽子站在山峰上。“戴山”一词,既点明位置,也写出山神的威严。“神人择所处,共构金银宫。”这里写仙人与山神一起修建的金银宫。“共”字表明双方合作。金银是贵重的材料,这里用来形容宫殿的豪华。“倚高开户牖”,这是描绘仙人居住环境的高大宽敞。“屈曲互相通”,这是描绘门窗的弯曲相通。“女仙七十二”,这是描绘女仙数量之多。“颜色如花红”,这是描绘女仙美丽动人。颔联进一步写女仙们的生活状况。“一一执乐器,奏曲殊未终。”“一曲”指的是音乐的一种形式。“殊”意为特别。“未终”表示乐曲没有结束。这里写女仙们正在演奏优美的乐曲。“世传《桃源图》,其徵彭泽翁。”“桃源”指的是传说中的理想境界。这里以《桃源图》来象征理想境界。“彭泽翁”是作者自称。尾联写作者的愿望。“此本出异士,雕刻尤精工。”“本出”是指本来具有。“雕刻”是指雕刻工艺。“尤精工”表明工艺精细巧妙。“天地极广大,为地当不同。”“天地”代指人间世界。“为地”是写作的地方。“当不同”表明人间环境与仙境环境有很大的差异。尾联表达了作者希望修炼成仙的思想感情。“我愿学仙道,积久乃有功。”“积久”指长久坚持。“乃”表强调语气。“功”指修行的功效。整首诗运用比喻手法,把仙人居住的环境比作仙境,把女仙比作花一样的美人,把她们居住的宫殿比作精美的金银宫,把她们的生活状态比作弹奏乐曲的女仙们,把她们的居住环境比作天地之间。这些诗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仙境中的美好景象,表现了作者对仙境生活的喜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