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上竹车去,知无再见期。
谁能逃数定,不必恨归迟。
白发扶棺母,青年上学儿。
乱来朋友少,洒血一题诗。
【注释】
- 哭张文翁同舍:指哀悼与自己一起读书的好友张文翁。
- 竹车:用竹木制成的车子,古代用来装载书籍、行旅之用的。
- 知无再见期:意思是知道没有重逢的希望了。知:知道。
- 数定:命数已定,无法改变。
- 白发扶棺母:形容母亲年纪大,头发全白了,正在为儿子送葬。
- 青年上学儿:形容年轻人正去上学。
- 乱来朋友少:指乱世中朋友很少。
- 洒血一题诗:指在战场上挥剑写下自己的诗作,以此抒发悲壮之情,并表示誓死抵抗的决心。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悼念友人张文翁而作。张文翁也是一位文人墨客,与作者有很深的友谊。然而,由于战乱的原因,他们不能经常见面,只能通过书信和诗歌来表达彼此的情感。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诗人通过“扶上竹车去,知无再见期”这两句诗,表达了对与张文翁分别的哀伤之情。竹车是一种轻便的交通工具,在这里象征着友情的轻盈和易逝。诗人知道,这次离别后,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再见到张文翁了,因此内心充满了不舍和遗憾。
“谁能逃数定,不必恨归迟”这两句诗,进一步强调了生死无常、命运难测的主题。诗人认为,无论我们如何努力,都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即使我们不想回家,但也必须接受这个事实。这是一种无奈但又不得不接受的态度。
“白发扶棺母,青年上学儿”这两句诗,描绘了两位主人公的不同人生阶段和处境。一位年迈的母亲正在为她的儿子准备棺材,而另一位年轻的孩子却正在去学校的路上。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无情。
“乱来朋友少,洒血一题诗”这两句诗,则是诗人对于乱世中友情稀少的感叹。在战乱时期,人们四处流离失所,朋友越来越少。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诗人选择拿起武器,用自己的鲜血写下一首诗,以表达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这种行为体现了他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深切缅怀之情以及对乱世中的无奈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即在面对困境时,要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生命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