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溪岁暮若为情,溪上梅花待晓晴。
径雪冷埋山屐齿,檐冰夜堕石床声。
《内篇》携向松根读,如意持将竹里行。
短晷何能理幽事?
南窗剪烛话寒更。

郑元祐的《和萨天锡留别张贞居,寄倪元镇》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诗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梁溪岁暮若为情:这里“梁溪”指的是诗人居住的地方,而“岁暮”则指年末,也就是一年的结束。诗人在此处表达了一种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 溪上梅花待晓晴:诗人描述了溪上的梅花,它们在清晨等待晴朗的天空。这里的“梅”象征着高洁和坚韧,诗人通过描绘梅花,表达了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期待。

  • 径雪冷埋山屐齿:这句诗中的“径雪”指的是小径上的积雪,而“埋山屐齿”则形容了积雪覆盖了山路,甚至埋没了行人的鞋子。这里的“埋”字形象地表达了积雪的厚重和寒冷。

  • 檐冰夜堕石床声:诗人继续描述夜晚的景象,檐下的冰花在夜晚会掉落,发出声响。这里的“石床”可能指的是屋外的石桌或石凳,而“声”则传达了夜晚寂静中的一种声音。

  • 内篇携向松根读:这里的“内篇”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书籍或文献,而“携向松根读”则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携带着这本书到松树下阅读的情景。

  • 如意持将竹里行:诗人手持一本书(如意)在竹林中行走。这里的“竹里行”可能指的是在竹林中散步,而“如意”可能是书的名字。

  • 短晷何能理幽事:最后一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无奈。短晷意味着时间短暂,而“理幽事”则表示处理深奥的事情。这里的“幽事”可能指的是一些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或难题。

赏析

郑元祐的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同时通过对时间的感悟,表达了对人生、宇宙和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