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信哀多赋漫成,江南文物久晨星。
市衢火后蒿横目,民舍春来草满庭。
浪啮湖堤官柳尽,沙填江浦夜潮腥。
归来何异辽东鹤,只有西山慰眼青。

诗名:《次韵刘宪副春日湖上有感五首·其五》

郑元祐(1327年—1400年),字德华,一字汝论,号平山,饶州余干人。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郑元祐在元朝中后期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不仅参与了政治事务,还留下了大量文学作品。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深受后世赞誉。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春天江南的自然景色和人民的朴实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与自然的向往。

诗句原文:
青苔寺里客来稀,乌石冈边僧自归。
金雁嘈云春不去,玉鱼冲雨夜曾飞。

译文:
青苔覆盖的小寺庙里客人稀少,乌石冈边的僧人自行返回。
金雁在云层中鸣叫,春意盎然却难以留住;玉鱼在雨中飞舞,夜幕降临时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

赏析:
郑元祐的这首诗通过对江南地区自然景观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和平与自然美的追求。首先,“青苔寺里客来稀”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古朴的场景,青苔覆盖的小寺庙给人一种幽静之感,客人稀少则反映了一种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其次,“乌石冈边僧自归”则展示了僧人自在归隐的情景,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在艺术表现上,郑元祐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拟人手法。如将金雁比作不愿随春而去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之情;而玉鱼冲雨夜曾飞,则赋予了自然景物以动态的生命,使得画面更加生动。此外,整首诗的押韵严谨,节奏和谐,充分体现了古典诗词的韵律美。

这首诗不仅是郑元祐对江南春色的赞美,更是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无限热爱。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正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