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饥驱,爰求乐土。
居近山麓,山名孔膴。
问之父老,曰伯鸾父。
尝登兹山,览历平楚。
因以名山,义匪夸诩。
注意山栖,兹非其所。
敬吊夫子,愿嗣德音。
隼栖择高,鱼游择深。
夫子当时,五噫讴吟。
出都接浙,笑掷华簪。
归隐杵臼,佣力是任。
配谐德曜,雍雍鼓琴。
上窥羲轩,下混古今。
以乐此心,俪古傲今。
而我肱折,不知息心。
年登知命,尚浮尚沈。
圣域缅邈,世途崎崟。
矢从夫子,投迩深窅。
既齐物我,兼忘昏晓。
万里非旷,一隙非小。
毋曰昭昭,示人皦皦。
聊从兹逝,以谢胶扰。
夫子不违,罔知适从。
蝇附以骥,菟罥以松。
有薪朝炊,有稻夜砻。
式依夫子,娱老考终。
优哉悠哉,歌以相舂。
登鸿山吊梁伯鸾
我以饥驱,爰求乐土。
居近山麓,山名孔膴。
问之父老,曰伯鸾父。
尝登兹山,览历平楚。
因以名山,义匪夸诩。
注意山栖,兹非其所。
敬吊夫子,愿嗣德音。
注释:这首诗的首句“我以饥驱”,是说作者因为饥饿而寻找乐土(即理想的生活)。第二句“居近山麓,山名孔膴”,是说作者住在接近山顶的地方,这个山的名字叫做孔睦(谐音为穆),意思是山美,土地肥沃。第三句“问之父老,曰伯鸾父”,是说向当地的老人打听,得知此人叫伯鸾。第四句“尝登兹山,览历平楚”,是说曾经登上这座山,游览并欣赏过美丽的景色。第五句“因以名山,义匪夸诩”,是说因此将这座山命名为孔睦,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第六句“注意山栖,兹非其所”,是说要注意这里不是真正的山林,而是有别的原因。第七句“敬吊夫子,愿嗣德音”是说恭敬地吊唁梁伯鸾先生,并希望继承他的道德和言论。第八句“隼栖择高,鱼游择深”,是说鸟儿在选择栖息的地方时会选在高处,鱼儿选择游泳的位置会选择在深水处。这句话比喻梁伯鸾先生在选择自己的生活环境时,也会选择在高尚的地方,而不是低俗的地方。第九句“夫子当时,五噫讴吟”,是说梁伯鸾先生在当时的时候,人们纷纷唱着《诗经》中的《风·邶风·谷风》来赞美他。第十句“出都接浙,笑掷华簪”,是说从都城出来后,在路上笑着扔掉了华丽的帽子。第十一句“归隐杵臼,佣力是任”,是说回到了隐居的地方,开始做力所能及的工作。第十二句“配谐德曜,雍雍鼓琴”,是说能够与德曜相匹配,并且能够愉快地弹奏起琴。第十三句“上窥羲轩,下混古今”,是说向上可以窥见羲皇和轩帝,向下可以融入古今。第十四句“以乐此心,俪古傲今”,是说通过追求这种快乐,可以与古人相比,同时也可以超越当今的人。第十五句“而我肱折,不知息心”,是说但是我的手臂已经折断了,不知道应该如何停止内心的忧虑。第十六句“年登知命,尚浮尚沈”,是说年纪已经很大了,知道生命的终结,仍然像在水面上漂浮或者沉在水中一样不确定。第十七句“圣域缅邈,世途崎崟”,是说对于神圣的领域,我感到遥远且难以触及;而对于世间的道路,我感到崎岖不平且困难重重。第十八句“矢从夫子,投迩深窅”,是说箭跟随着梁伯鸾先生,朝着远方飞驰而去。第十九句“既齐物我,兼忘昏晓”,是说既然能够平等对待万物和自己,那么也就能够忘记白天和黑夜。第二十句“万里非旷,一隙非小”,是说万里之外并不是空旷的,一个微小的空间也不是不重要的。第二十一句“毋曰昭昭,示人皦皦”,是说不要过于明亮地告诉别人你的光明。第二十二句“聊从兹逝,以谢胶扰”,是说只是随意地离去,以此感谢自己内心的困惑。第二十三句“夫子不违,罔知适从”,是说梁伯鸾先生不会违背自己的意愿,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第二十四句“蝇附以骥,菟罥以松”,是说苍蝇依附在千里马的身上,菟丝附着在松树上。这是形容梁伯鸾先生的品行非常高洁,没有人能够依附或依附他。第二十五句“有薪朝炊,有稻夜砻”,是说每天都有早晨做饭的柴火,晚上磨米做饭。这是描写梁伯鸾先生的生活非常简朴和勤劳。第二十六句“式依夫子,娱老考终”,是说按照梁伯鸾先生的教诲行事,享受晚年的生活。第二十七句“优哉悠哉,歌以相舂”,是说生活悠闲自在,一边唱歌一边互相慰问。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悼念诗人朋友梁伯鸾(字子夏)的诗。梁伯鸾是一位品德高尚、才学出众的人物,被孔子称为“圣人之后”。这首诗通过对梁伯鸾生活的描绘,展现了梁伯鸾高尚的品德、淡泊的人生观以及他对自然的热爱。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梁伯鸾的怀念之情。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文学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