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古深严,论思寄筹度。自非鸿才士,训诰何由作。
夫君出巴蜀,文采动京洛。十年掌丝纶,摛藻扬景铄。
荆璞抱瑾瑜,龙渊淬锋锷。肯献《上林赋》,宁居天禄阁。
即今观浙江,眷恋睎金雀。黄图郁紫氛,绛节生碧落。
依然难为情,清霜养飞藿。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首先,理解诗意,这是一首赠别诗,作者在送邓善之辞官还钱塘时写下了这首诗,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以及对其才华的肯定与赞美。

“北门古深严”,开篇即言北门之雄伟,用“严”字形容北门,既表现了北门的高大宏伟,又表现出诗人对邓善之的殷切期望。北门之雄伟,不仅体现在其建筑之高大、气势之磅礴,更在于其所蕴涵的深厚文化内涵及历史价值。从字面上看,“北门”乃京城长安之北门;而“古深严”则暗示着北门作为长安北门的历史久远及其所蕴含的厚重文化内涵。

颔联“论思寄筹度”,言邓善之为国效力,为国出谋划策,为国家的发展尽心尽力;“自非鸿才士,训诰何由作”,意谓没有如邓善之这般杰出的人才,国家的政令如何传达?“鸿才士”指才能出众的官员;训诰,是古代帝王颁发的诏令文书或诏书,此处指代朝廷的文告。“自非鸿才士,训诰何由作”一句中,“自非”表示“如果没有”的意思,“鸿才士”是“有才德的人”,这里指邓善之,“训诰”则是朝廷发布的政令文书或皇帝的诏书,“何由作”即“如何能够完成”。这两句表明,只有具备卓越才华的人才才能够胜任这样的工作,否则的话,国家的政令如何能被执行呢?“夫君出巴蜀,文采动京洛”二句承接首二句,进一步描绘邓善之的风采和才干。“巴蜀”指四川一带,是当时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文采动京洛”则是说邓善之的才华足以使整个京城为之震动,从而彰显了邓善之非凡的才智和才华。

颈联“十年掌丝纶,摛藻扬景铄”二句,写邓善之在朝廷担任要职,为国家治理事务,为国家繁荣富强做出巨大贡献。“十年掌丝纶”指的是邓善之在朝廷担任官职已经长达十年的时间;“摛藻扬景铄”则是写他为国家治理事务,为国家繁荣富强做出的巨大贡献。这里的“摛藻”是指展开华丽的文采;“扬景铄”则是说国家因此变得繁荣昌盛。

尾联“荆璞抱瑾瑜,龙渊淬锋锷”二句,以比喻的方式赞美邓善之的品德和才能;“荆璞”即荆州的宝玉,这里比喻邓善之具有卓越的才华;“瑾瑜”指的是美玉,比喻人的美德;“龙渊”指的是传说中的龙泉剑,比喻邓善之处世为人正直刚烈。“肯献《上林赋》,宁居天禄阁”,意为如果上天赐予邓善之才华,那么他会去参加宫廷宴会(上林苑)吟诵《上林赋》;然而他宁愿待在朝堂之上,也不愿去当官(天禄阁),这体现了邓善之的高风亮节。“即今观浙江,眷恋睎金雀”,意思是如今我站在杭州观赏美丽的西湖景色,内心充满留恋之情,思念那只金色的凤凰——金华山。“黄图郁紫氛,绛节生碧落”,意谓如今的金华山被紫色的雾气笼罩,仿佛是一片神秘的仙境;而邓善之则像一位身着紫色长袍的神仙,脚踏碧空。

尾联两句,既是对邓善之人品、学识的高度赞扬,也表达了他对邓善之的深深怀念和依依不舍的情感。“依然难为情,清霜养飞藿”,意思是虽然离别令人伤感,但邓善之的高尚人格和卓越才能已深深地感染了我,让我对他充满了敬意。同时,这也意味着邓善之离开后,自己将更加努力地学习,以回报邓善之对自己的栽培和帮助。

【答案】

送侍讲学士邓善之辞官还钱塘

北门古深严,论思寄筹度。

自非鸿才士,训诰何由作。

夫君出巴蜀,文采动京洛。

十年掌丝纶,摛藻扬景铄。

荆璞抱瑾瑜,龙渊淬锋锷。

肯献《上林赋》,宁居天禄阁。

即今观浙江,眷恋睎金雀。

黄图郁紫氛,绛节生碧落。

清霜养飞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