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台曾并辔,射策又同文。
八月中秋别,三年此日分。
风霜下木叶,鸿雁渡江云。
无日不思我,有诗还寄君。
【注释】
送观志能:即送观文思,字志能;观志能与作者同榜及第,又同任南京太常博士,考满北还。
分得君字:意为你得到“志能”二字。
仆同榜:指作者与观文思同年及第。
南台从事:宋代太学设南、北两斋,分别称南、北大书院,简称“南”、“北”,太学教官称“斋官”,其中以南院(南台)为最高学府,故称。
射策:汉代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以对策为主,兼用射简,因名。
并辔:谓并驾齐驱。
射策:汉代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以对策为主,兼用射简,因名。
八月中秋别:即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分手告别。
三年此日分:三年前此时,作者与观文思离别,如今又要分别了。
风霜下木叶:秋风吹动树木的叶子,萧瑟凄凉。
鸿雁渡江云:大雁渡过江面云彩,形容书信往来。
无日不思我:每日每时都不忘记我。
有诗还寄君:写一首诗送给你。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作者与观文思同登科,同时担任南院(南台)学官,观文思考满北归之时。上片写二人同榜及第和同任南院学官,同赴考闱的情形。下片写分别时情景。
首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八月十五的中秋时节,同时也暗示了两人同榜及第,同任南院学官的事实。“分”字暗藏“同榜”之意。三、四句写两人同登科后,又同任南院学官,考满北归的情景。“分”字暗含“并任”之意,“同榜”与“同任”都表明他们同朝共事,相互了解。这两句既是对当时情况的概述,又是对未来相见的期待。“并辔”“射策”都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并辔”意谓同乘一马,比喻两人共同前进或同朝共事。“射策”则是汉代科举考试的一种形式,考生先应策问,然后根据策问的格式,答出对策。这里既说明他们同榜及第,又说明他们同任南院学官,彼此了解。
过片承上启下,由回忆往日到今日的分别。“八月中秋别”,是作者与观文思分别时的情景。“三年此日分”,“三年”是指从作者与观文思分别之日起,已经三年过去了。“此日分”,则意味着今天要分别了。这一句是说自从三年前分别以来,现在又要分别了。“八月中秋别”和“三年此日分”之间有一个时间上的跨度,这就为第三句作了铺垫。“风霜下木叶”,是说秋风凛冽,寒气逼人,落叶纷纷而下。这两句描写了一个深秋时节,天气寒冷,草木凋零的景象,烘托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使人联想到作者与观文思分别时的伤感情怀。“鸿雁渡江云”,是说鸿雁飞越江面,飘浮在云中。这句描写了一幅雁南飞的图画,而“渡”字又暗示了分别的意味。这一句既写出了作者与观文思分别时的心情,也写出了作者对观文思的思念之情。“无日不思我”是说没有一天不想着我。“有诗还寄君”是说有诗就寄给你。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时时刻刻都在思念你,我要写一首诗寄给你。“有诗还寄君”中的“还”字含有反复的意思。
全词语言平实自然,感情真挚深沉,把送别时的情景写得十分真切动人。